↑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语言应用 3 题,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作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下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这儿招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将下列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

    (1)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因曾提出过一个问题。

    (2)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依然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3)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

    (4)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毕业二十年的大学校友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②如果没有台下对自己能力的精心打磨,舞台聚光灯下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位学富五车、气度不凡,光彩照人的才女呢?

    ③李广身先士卒,戎马一生,对待士兵解衣推食,虽然一生未能封侯,但深受士兵拥戴,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④这份调查报告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体而微的分析,倡导全社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⑤杨叔子院士的报告博闻强识,深入浅出,让聆听报告的师生在景仰大师的同时,见贤思齐。

    ⑥体育明星们在体育场上叱咤风云,在求学路上也不甘落后,他们中甚至有不少人已经拥有博士学位,这着实让人钦佩。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对科学的探究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而优美的境界,而且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B.前人留下的那些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传,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中来。

    C.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在鉴赏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诗词之美。

    D.让我们走进语言的现场,体验语言的交锋,感受演说者的睿智,领略辩论者驰骋古今,纵横捭阖,这想必会激发起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和表达的激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身为学子的我们,每逢教师节到来之际,都要莅临学校拜访恩师。

    B.您是德高望重的泰斗,我要刻苦努力,如愿成为您的得意门生。

    C.李教授客气地对他说:“你惠赠的大作我已收好,回去一定拜读。”

    D.因不慎在学校食堂丢失了一把钥匙,如有拾到者,请迅速奉告本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段距离,____________。这如同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此,而初看到西湖、峨眉的北方人却惊讶于它们的奇景。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出来,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A.所以我们要缩小这种距离,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B.只有与事物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只有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D.只要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1.关于“咬文嚼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咬文嚼字的依据:研究炼字的道理。

    B.咬文嚼字的态度:字字推敲的谨严。

    C.咬文嚼字的做法:斟酌文字的分量。

    D.咬文嚼字的目的:调整思想和情感。

    2.对文段中郭沫若炼字事例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句式的见解和做法。

    B.肯定郭沫若关于“你是”“你这”句式的研究结论。

    C.分析指出炼字不可简单类推,而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D.通过这个炼字事例,引出下文对咬文嚼字道理的研究。

    3.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

    B.接着,引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你是”“你这”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不同。

    C.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

    D.最后,点明炼字的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有时也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面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人们在谈到彻底了解时,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吗?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吗?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吗?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无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是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根稻草吗?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之差是无法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之所以异于常人,是因为他们在感觉方面异常敏锐。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之差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滴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声音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溜转或是肌肤一轻颤中,诗人能窥透幸运者和不幸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是人间的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吗?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吗?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吗?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儿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路途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踟蹰了。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位独自踟蹰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这首诗里描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面。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应该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他真是一个怪人!——与诗人同一时代的人这样想,一般人对诗人的了解也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吗?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去作为礼物吗?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朵里震得烂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们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的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吗?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诔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雅,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观点越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刻画的事物之间的差异越大,他的知音就越少。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C.一般人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而新的诗人往往是“寂寞身后事”。

    D.作者借用《论雪莱》中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意的做法。

    3.通览全文,指出“诗人的孤寂”的原因,请分条概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