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尽管阶级属性不同,但观点一致

    B. 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获得的方式不同

    C. 两人对自由平等看法,观点完全相反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

    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

    B.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

    C.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

    D.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董仲舒却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两者观点中的“道”

    A. 前者指自然,后者指伦理

    B. 都具有消极避世的想法

    C. 其本质都相同

    D. 指的都是自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俄罗斯存留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文献中针对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

    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 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

    C.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 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A. 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

    B.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

    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人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认为

    A. 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

    B. 托名“中体”,实推“西用”

    C. 名为“中体”,实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以“西”补“中”,中西交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的灭亡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 巴黎公社的失败

    B. 俄国二月革命的失败

    C. 辛亥革命的失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和科技事实上停滞不前,造成了渐增的贸易逆差。相反,欧洲大陆上的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却从日益扩大的市场和对科技的大力投资中获得了生产优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这说明

    A. 共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B. 英国的世界经济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失衡

    D. 英国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吸收缓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A. 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

    B. 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C. 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D. 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撷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

    A. 宅第逾制现象明显

    B. 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 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

    D. 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见,严复主张

    A.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

    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

    C. 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

    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A. 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 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 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A.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盛,武则天后一撅不振。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

    A. 选官制度的变革

    B. 官僚机构的调整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儒家思想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司法公正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降低了行政效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8世纪,由于商业和工业扩张以及城镇化,英国的许多人口从南部迁移到中部,市镇席位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愈加突出。国会改革组织在民间出现,呼吁政府肃清选举中的不正当行为,重新分配选区票数,对获得选举权所需的财产资格作出统一规定。这些情况说明

    A. 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

    B. 英国社会推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 英国社会对工业资产阶级政权的不满

    D. 民众要求推行普选,参与国家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在论述对资产阶级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时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理论内涵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

    B.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C. 赫鲁晓夫开始推行经济改革

    D. 戈尔巴乔夫建立家庭农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二战后能体现摆脱国际混乱局面、避免战争发生的方法是

    A.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C.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

    D. 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亚历山大作这决定时也受到许多贵族的鼓励,这些贵族赞成解放农奴是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俄国史学家尽管一致承认列宁有关革命形势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围绕如何解释这种概念仍有分歧。德国史学家全面否定这种概念,认为涅奇金娜提出的农村大量骚动对政府有关农民问题的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施拉姆认为,改革前几十年的种种情况并非证明“沙皇和贵族坐在火药桶上”,更不能够谈什么农民革命,只是一小部分农民愤愤不平,而穿上军装的昔日农奴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忠心耿耿地为自己祖国和自己沙皇”作战。

    ——摘编自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原因。

    (2)材料二中德国与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史学争议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指南车起源很早,历代曾几度重制,但均未留下资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资料。下面是历代制作指南车的情况。

    ——摘编自《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几个细节知识的分析与思考》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解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