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3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览”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乐于谈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_________”。(   )。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_________,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_________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 即使 因为 所以 而 因而

    B. 就是 因为 所以 但 因而

    C. 即使 虽然 也 但 也就

    D. 就是 虽然 也 而 也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下面是“××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一则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诗词大会”将于2019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组委会向贵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发出诚挚邀请。

    届时,您将会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其他的才艺展示。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一展诗词诵读方面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对“××诗词大会”的后续举办提出一孔之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这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①一“挂”瀑布;②一“叶”扁舟;③一“缕”笛声;④一“轮”明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