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诗便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诗的传播呈现一时的一致性,诗与乐、舞在从典礼祭祀到宴飨礼仪的广泛场合中承担着告慰先祖、合乐亲亲的实际作用。在礼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乐舞,诗在其中承载的内容意义并不彰显。与其它方式相比,仪式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够原原本本地把曾经有过的秩序加以再现。在祭祀仪式中以诗乐舞的形式叙述和再现祖辈的丰功伟业,通过重复某些《颂》或《雅》诗篇目一方面实现宗族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一种既定的等级制度。这种借助仪式来传承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的形式,使得周民族获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集体认同。正是这种集体认同,使得周人在取代殷商政权及其后很长一段统治时间内能够持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到春秋时期,乐舞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诗与乐舞逐渐分离,并最终促使仪式一致性的解体。与仪式的逐渐解体同时发生的是仪式背后所体现的周礼的陌生化。僭礼、违礼这种“礼崩乐坏”现象普遍发生,这就可能带来文化一致性的消解。在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中,诗开始承担起独立的价值。与之前仪式中歌诗不同,春秋时人用诗,对诗文本意义给予了更大的重视,在赋诗、引诗中需要直接依托的便是诗的文本意义。但当时,对诗的权威性解读尚未产生,其文本一致性尚未出现,这就容易使诗所承载的宗法思想与文德观念出现传承上的断裂现象。恰恰是春秋赋诗中遵循的相关原则,暂时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

    “赋诗断章” 是春秋赋诗最突出特点,用诗者只选择适用自己的章节进行某种意义的传达。与“赋诗断章” 这一方法密切相关的是春秋赋诗的目的,即“赋诗言志”。用诗者借助诗表达自己的态度。通过分析春秋用诗的事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赋诗所言的“志” 并非赋诗者个人的情感,而多是其所属的集团或国家的群体态度与心声。从实际来看,与仪式化用诗的内容相似,仍然不出西周礼乐所讲究的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另外,伴随着赋诗出现了大量解诗、评诗现象。这些解诗、评诗者多是具有丰厚素养的诗礼名家,他们的解诗、评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的文本意义进行限定,在避免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的同时,也对维护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一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个时期没有有效的传播机制将这些解诗、评诗话语传播开来,或传承下去。诗所承载的礼乐文化的一致性传播尚需经典阐释与经典传播机制的出现。而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则肩负起了诗文本意义传承的责任,不断尝试对其进行经典化阐释,并以学派的机制承担起传承周代礼制背后的宗族观念与文德思想的担子,为构建诗文本的一致性而不懈努力。直至诗的经典化阐释出现,诗上升为《诗经》,诗才具有了文本一致性,才能独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沉重责任。

    (摘编自刘彦青、张新科《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舞仪式中的歌诗,只关注诗乐舞三位一体所传达的意义,并不关注诗本身的意义。

    B. 诗的传播经历了从重仪式到重文本的过程,伴随其间的是有关文化一致性传承的问题。

    C. 用诗者只选择适用自己的章节进行意义传达,直接造成了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

    D. 解诗、评诗在保障文化一致性传承中的作用,比不上遵循“赋诗言志”原则的用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集体认同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为前提,论证春秋赋诗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局限。

    B. 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以突出西周仪式中歌诗与春秋赋诗两种诗学传播形式的差异。

    C. 分析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为论述周代礼乐制度与文化一致性的关系提供例证。

    D. 文章从诗的仪式意义和文本意义两方面入手,分析诗的传播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内容因与乐舞结合得到稳固,使得诗背后的宗法观念与文德思想获得集体认同。

    B. “赋诗断章”“赋诗言志”的用诗原则,避免了春秋时文化一致性被消解现象发生。

    C. 春秋时期人们在不同场合引诗,赋诗的现象表明,诗的仪式一致性已经彻底解体。

    D. 春秋文本化用诗过程中对诗的权威性诠释,产生了诗由文学发展到经学的必然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现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是文化经济,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 文化化的当代表征。文化产业在文化制造、文化批发和零售、文化服务三大产业类型中,又细分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生产等多个小类,行业跨度大,包容性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并促进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力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结构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调节需求结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摘编自向晓梅《把我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材料二: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及同比增长情况

    (摘编自《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2019年2月20日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铸造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所谓“文化+”,更准确地说,是“文创+”,是指以“文化创意”的思维来为各行各业赋能,帮助其它产业转型升级。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乐园实际上是一个集房地产开发、商店购物、娱乐体验、演出餐饮、休闲度假等行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将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融合,用多元化文化产业内容填充房地产市场,吸引人气、增加卖点,实现范围经济。上海迪士尼乐园推出的主题活动,针对体验者不同的类型、兴趣爱好和年龄层,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让体验者感受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私人订制般的娱乐体验,以增加文化供给的方式带动文化消费。再如,南京浦口区是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模式。以文化内容包装美丽乡村生态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依据各地民俗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文化品牌,包括盘城葡萄节、莲花旅游艺术节、青虾节,垂钓节等活动,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品质。依托“一山三泉”生态和文化资源,拓展特色旅游线路,在文化、景观、生态的完美结合中实现文化产业和农业的融合。

    (摘编自张苏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经济逻辑与自觉实践》)

    材料四: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有足够的自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们现在有4800万家网站,2800万个微信公众号,1800万个APP,如此庞大的互联网格局,会让任何一个老外听起来目瞪口朵、羡慕不已。从文化消费角度看,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市场前景广阔。我们的特色文化产业也是很有实力的。我们现在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的有39项,我们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批,总共有1370项。这些非遗项目有相当一批已经成了很大的产业,比如北京附近河北的石雕。这在发达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们非遗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公共产品,很少能形成产业。这当然与我们中国的市场及中国的文化积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编自祁述裕《回顾与展望:2017-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业类型、行业类别和分布区域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营收及同比增长情况。

    B.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行业类别看,增速超过10%的是: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和文化传播渠道。

    C. 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速为负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和文化投资运营,但前者下降幅度小。

    D. 2018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虽然营收绝对值最高,但增速不及西部地区,可见西部地区2018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B. 迪士尼乐园、南京浦口区借助文化产业内容分别填充房地产市场和乡村旅游资源,以融合发展的模式,带动房地产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C. 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以“文化创意”的思维为各行各业赋能,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文化产业水平能够结构传统产业,调节需求结构。

    D. 我国文化产业的活跃,促成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从材料四来看,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业已转化成为产业,文化产业前景乐观。

    3.文化产业为什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

    于坚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晴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彼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某个有着播音员嗓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仲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辉煌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他走路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师。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抢着老于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街的另一头,累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是的。他说,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 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C. 想“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 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

    3.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斛律)光字明月,神爽雄杰,少言笑,工骑射。初为候景部下,后从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在行间,光年十七、驰马射中之,因禽于阵。神武即擢授都督,封永乐子。河清三年,周大司马尉迟迥、齐公宪、庸公王雄等众十万攻洛阳。光率骑五万驰往,战于芒山,迥等大败。光亲射雄杀之,迥、宪仅而获免。仍筑京观。武成幸洛阳策勋,迁太尉。初,文宣时,周人常惧齐丢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帝即位朝政渐素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光忧曰国家常有吞关践之志合日至此而唯玩声色。先是,武成纳光第二女为太子妃,天统元年,拜皇后,光转大将军。三年十二月,周军围洛阳,壅绝粮道。诏光率步骑三万御之,锋刃才交,周将宇文桀众大溃,直到宜阳。二年,周遣其柱国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战于城下。取周建安等四戍,捕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功勋者未得慰劳,若散,恩泽不施。乃密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左丞相。光尝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请人曰:“此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过闻之,又怒。又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以来,常种禾饲马,以拟寇难。今赐,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珽令武都妾兄颜玄,告光谋为不轨;又令曹魏祖奏,言上将星盛,不诛,恐有灾祸。帝曰:“人心亦大圣,我前疑其欲反,果然。”于是下诏称其反,族灭之。光居家严肃,见子弟若君臣。虽极贵盛,性节俭,简声色,不营财利,杜绝馈饷。门无宾客,罕与朝士交害,不肯预政事。自结发从戎,未尝失律,未尝失律,深为邻敌慑惮。周武帝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入邺,追赠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得至邺?”

    (节选自《北史,斛律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人常惧齐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帝即位/朝政渐素/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光忧曰/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

    B. 周人常惧齐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帝即位/朝政渐素/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光/忧曰/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

    C. 周人常惧齐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帝即位/朝政渐素/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光忧曰/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

    D. 周人常惧齐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帝即位/朝政渐素/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光/忧曰/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观,即高家,是古代战争中胜者对敌军户碳的一种处理方式,有炫概武功之用。

    B. 紫陌,京城郊野之路,古时以紫宫为天帝之所居,故引申皇宫、帝京之路为“紫陌”。

    C. “庶”指宗法制度与“嫡”相对的旁支,“庶女”指非正妻所生的女儿,常含贬义。

    D. 结发,指成童的年龄,古代男子成童时束发为髻,而幼童时则不束发,称为“垂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斛律光骁勇善战,深得敌方敬重。在与北周的争战中,他多次指挥齐兵作战,均获胜利;在他死后,周武帝灭齐入邺,追赠他为上柱国、崇国公。

    B. 斛律光直言不讳,招致他人怨恨。他批评祖珽自负傲慢,反对皇帝赐穆提婆晋阳之田,引起祖珽、穆提婆不满;后祖、穆二人联合唆使人构陷他。

    C. 斛律光行事果敢,竟然埋下祸患。他担心恩泽不施于国不利,便逆旨拥兵为将士邀赏,引起皇帝不满;后有人诬告他谋反时,皇帝对此深信不疑。

    D. 斛律光地位显赫,却不营私结党。他官至左丞相,贵为外戚,但却不营私利,杜绝馈饷;平日家中没有宾客,很少与朝臣们交谈,也不干预朝廷政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文帝长史莫孝晖在行间,光年十七,驰马射中之,因禽于阵。

    (2)此田,神武以来,常种禾饲马,以拟寇难。今赐,无乃阙军务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中斋韵①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②

    [注]①此诗为和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时。中斋:邓刻的号。邓刻与文天祥同出师门,当时同文天祥一起被押解。②“柳作樊”语出《诗经》“折柳樊圃,狂夫翟翟”,意为柳木原本柔脆,不能用作园圃的樊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看似说诸葛亮五丈原遗恨而星陨一事,实则道自己抗元失败功业不成之恨。

    B. 骨肉凋残、形容变尽既写兵败失利的惨痛代价,又写自己身心煎熬的不堪际遇。

    C. 诗人虽然不得不接受被俘后押解北上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诗情仍然激昂。

    D. 诗人以“兰作行舟柳作樊”作结,借兰舟、柳喻已不屈的心性,语意含蓄隐曲。

    2.诗歌的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齐谐》之名,再次从距离和高度两个角度夸饰鹏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借神话写蜀道的高峻难行,“__________”则从人行其上的困危之状间接描写山势的高险。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自己求学时不羡慕同舍生豪华生活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曾经以各种不同的选本形式反复呈现,然而,九十多年间的中国散文图像,丰富、驳杂、_____、没有固定的形状,因而无论哪一种选本,对它的陈述都无法做到完整、严格和准确,(   ),一些更加杰出的作品便会从理论的缝隙中遗漏,作为个性化艺术的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以_____的姿态拒绝着理念的征用和支配。那些被“遗漏”的作品,嘲笑着人们业已建立的文学常识。所以,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当我们自以为对近百年来的散文路径都_____的时候,总会有被“遗漏”的部分浮出水面,挑战我们已经形成的阅读经验。就像证人在法庭上的陈述,随着深入问询,遗漏的一些细节会被不断受到补充和更新,如果时间允许,这种“补充”会无限地持续下去,甚至会使事件的_____得以彻底的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种散文选本能够真正做到“权威”和穷尽,每一种选本充其量只是无数种证词中的一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完成着对散文史的诠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七零八落    桀骜不驯     驾轻就熟    来龙去脉

    B. 支离破碎    傲睨一世     驾轻就熟    本来面目

    C. 七零八落    傲晚一世     了如指掌    来龙去脉

    D. 支离破碎    桀骜不驯     了如指掌    本来面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尤其当人们企图以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对它做出规范,并凝聚提炼散文的规律性时

    B. 尤其当人们对散文的规律性进行凝聚提炼,并企图以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规范它时

    C. 尤其当人们企图以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对它做出规范,并对散文的规律性进行凝聚提炼时

    D. 尤其当人们对散文的规律性进行凝聚提炼,并企图用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对它进行规范时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深入地问询,被遗漏的一些细节会不断受到补充和更新

    B. 随着问询的深入,一些被遗漏的细节会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C. 随着深入地问询,一些遗漏的细节会被不断受到补充和更新

    D. 随着问询的深入,被遗漏的一些细节会得到不断补充和更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道路施工单位一则道路封闭施工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因道路改造建设需要,经有关部门允许,定于2019年3月3日24时至2019年4月1日零时对大桥区建设路——长虹路进行全封闭施工,到点麻烦途经上述路段的车辆和人员,按照交通导向路线,提前绕道走。不便之处,请大家多担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抗敌救难、浴血奋战、迎新生谋幸福,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斗争精神。

    材料:

    奉献  拼搏  爱国

    磨意志练技术   弃他乡归祖国   保民生顺民意

    百折不挠   攻坚克难   无畏艰险   一心为公   继往开来   冲破阻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匠人”是人们对把某项手艺或职业做到极致的能工巧匠的尊称,比如木匠、钢匠、铁匠、石匠、簸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了可鉴底色。根据《匠人》一书中的定义,“匠人精神”就是那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培育“匠人精神”,成为时代的呼唤。但也有人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提倡“匠人精神”不合时宜。因为匠人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养成某种固定的思维习惯,这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就是技术本身带给人的局限,越是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就越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匠人精神”。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