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 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 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B. 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C. 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 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

    A. 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B. 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C. 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D. 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 人民主权原则

    B. 权力制衡原则

    C. 民主共和原则

    D. 州权至上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 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 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 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 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 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內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文明的冲击

    B.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政府的腐朽统治

    D.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A. 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 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 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 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子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與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考试理目:第一场为薄镇、平戎、举贤等史论5道,第二场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第三场为《四书》《五经》经义3道,这表明

    A. 晚淸教育几无改变

    B. 选人标准新旧混杂

    C. 淸廷旨在笼络人心

    D. 科举制度走向末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A. 源于自然法则

    B. 体现神权思想

    C. 强调等级对立

    D. 规范社会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 西方和中国应彼此隔绝

    C. 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

    D. 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 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 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 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

    ——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阳节”的昨天和今天

    先秦

    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

    两汉

    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传至民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可令人长寿”,官民“自发向家中老人叩首”成为风尚。

    魏晋

    当时道教宣称,“九为阳数,九九极阳,最为大吉”,各地道观往往举办道场以求长寿。佛寺则举办法会,由年老高僧诵念佛经超度亡灵。

    隋唐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除举行赏菊、饮酒外,主要举行敬老之类的诗会,县令、保长会携带各类果品慰问年满六十之老人。

    两宋

    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对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做了大量生动的描绘,皇宫中帝妃吃花糕、赏菊,民间则流行荡秋千、游街市、访亲友,瓦肆、勾栏通宵达旦说唱尊老、助老的话本。以后,历代皆然。

    2012年12月2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分析材料,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可以就重阳节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可以比较或者概括其中两个时期有关重阳节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宗族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愿愚人知。便是大愿。

    国谋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棠(粮仓)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继承了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沙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为主办人员,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