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句子默写 2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名著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0 题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而飞     怒:奋起

    B. 三径就荒   就:近于

    C. 正襟危坐   危:高

    D. 众人匹之   匹: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彭泽去家百里       自免去职

    B. 觉今是而昨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 寓形宇内复几时      乃瞻衡宇

    D.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而彼且奚适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暮春之初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悟已往之不谏       ⑤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 ①③④⑥/②⑤/⑦⑩/⑧/⑨

    B. ①③⑥/②④⑤/⑧/⑨/⑦⑩

    C. 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 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 挟飞仙以遨游

    B. 杯盘狼籍

    C. 于是怅然慷慨

    D. 翱翔蓬蒿之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子的画线部分没有倒装现象的是

    A. 奚以知其然也

    B. 乐夫天命复奚疑

    C. 曷不委心任去留

    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一死生为虚诞

    B. 悦亲戚之情话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泣孤舟之嫠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 裙裾(jù)  窸窸窣窣(suì)   补偿  流泄  鞠躬尽瘁

    B. 褴褛(lán) 蓊蓊郁郁(wěng)  缘故  希翼  没精打彩

    C. 模样(mó)  戛然而止(gā)   原委  点缀  面面相觑

    D. 攫取(jué) 踉踉跄跄(liàng) 奚落  渺茫  迟疑不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语素解释有误的是

    A. 将信将疑(且,又)   振臂一呼(挥动)

    B. 洞幽烛微(深而黑暗)  一丝不苟(认真)

    C. 盛情难却(推辞)     化险为夷(平,平安)

    D. 如释重负(放下)     不名一钱(占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面对《呐喊》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给“吃人”这一命题赋予具象,产生了深远的警示作用:中国要有希望,必须从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彻底毁坏这“吃人的筵宴”。

    B. 《药》中的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华家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

    C. 阿Q是希望革命的,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同时,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D. 《风波》中的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然而他实际上却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E.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孔乙己、狂人;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赵七爷、赵秀才;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夏瑜、陈士成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2 题
  1. 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3)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6)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7)已矣乎!_________________,曷不委心任去留?

    (8)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横线处填写出原句,并翻译所填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白光》《明天》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在材料二中,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不包括(   )

    A. 在作品中呈现少数民族在迁徙发展过程中的战争、冲突、同化和融合,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受歧视的,被压抑的处境和地位。

    B. 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C. 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

    D. 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的一项是(   )。

    A. 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B. 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C. 作家自觉的地方意识和对当地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

    D. 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与刘伯宗(1)绝交诗

    [汉]朱穆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趣,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注释:(1)刘伯宗:朱穆旧友,困顿时曾颇受朱穆照顾,后趋炎附势。朱穆激于义愤,与之绝交。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中“不洁”“不正”“不定”勾勒出鸱品行不端的形象。

    B. “饥则”一句,写鸱肚子饿了就到树上偷其他鸟类的幼鸟来吃。

    C. 第七句中的“饕餮”是传说中贪吃的怪兽,这里用来比喻鸱。

    D. 最后两句是说双方从此绝交,今后各自努力,来日一争高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①②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

    (取材于《庄子·秋水》)

    1.朱穆诗中和庄子笔下的鸱,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朱穆和庄子写鸱,用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①。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糁:野菜羹里掺的米粒。     ②逐于鲁……穷于陈、蔡:这几句概述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到的各种困辱,其中包括在宋国被追杀。

    (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①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②。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域:境界。   ②时:良时,好时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予备矣             备:通“惫”,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B.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丑:羞耻

    C. 孔子憱然推琴           憱:高兴

    D.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拘:这里是“固守”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其所也,何穷之谓——这正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穷呢

    B. 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

    C. 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君子立身行事,希望一定要使自身通达

    D. 志达而不犯于义——只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才能不被正义的人讨伐

    3.下列对文段(一)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子贡和子路认为,迫害夫子的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夫子不应成天歌舞不绝。

    B. 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因此到屋里向夫子汇报情况。

    C. 孔子用霜雪之后松柏依旧茂盛来打比方,意在说明面对挫折也应保持高尚的品德。

    D. 孔子提及桓公、文公、越王都有过逆境,说明“陈、蔡之厄”也未必是不幸之事。

    4.材料一中的“穷”与材料二中的“贫贱”含义有不同,但都属于“困境”。这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孔子有关“困境”的看法,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2 题
  1. 假如名著中的人物能够和读者倾心交谈,他们最想讲述的会是哪一个场景呢?请从狂人(《狂人日记》)、单四嫂子(《明天》)、陈士成(《白光》)、迅哥儿(《社戏》)中选择一位,以该人物的身份,讲述他(她)自己经历过的一个难忘的场景。要求:依据原著,符合讲述者身份,语言生动。15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以“XX,我多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18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执念,是人对待自己,或对待他者,或对待社会,或对待生命时,内心强烈而不能动摇的观念或态度。执念有时会成就人,但有时也会束缚人。

    请以“我的执念”或“‘执念’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