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 宰相权力的大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

    A. 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 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C. 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 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 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 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话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 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A. 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 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 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 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A.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都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精英”主导到“平民革命”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 )

    A. 井冈山斗争   B. 辛亥革命

    C. 国民大革命   D. 抗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农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农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 皇帝制度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人,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事件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 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B.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C. 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D. 诸侯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

    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冯玉祥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二师、五师、十六师及十八师均为这次北征的主力,北征最终收复多伦。这支北征的军队是

    A. 国民革命军北伐军

    B.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 东北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辛亥革命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辛亥革命是民主共和思想的最终胜利

    D.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旧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不予以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A. “求同存异”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一边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

    A.“依法治国”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据学者考证,在北宋一代,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为21人。这说明北宋时期

    A. 武官的执行效率比文官略高

    B. 重文轻武政策影响官员的配备

    C. 脆弱财政难以支撑军事需要

    D. 形成了“文恬武嬉”的执政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北伐军誓词

    材料二  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三  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

    ——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

    (1)据材料一,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