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参照下面的一段话,以“诗歌”为话题,另写一段文字。(句式大体一致即可)

    一笔一画一世界,落墨千年香如故。青山绿水中掩映着汉字的形,古刹庙宇间隐藏着汉字的义。神奇的方块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过程,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下面创设的情境,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梁实秋:幽默救场

    梁实秋在师大任教期间,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一次,主讲人迟迟未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刘真只好请在座的梁实秋救急,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慢吞吞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番话引得全场哄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也让师生们对于主讲人的迟到多了份谅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攻讦(jié)    蹿红(cuān)    应用题(yìng)   质疑问难(nàn)

    B. 凯觎(jì)     治裁(zhì)     节骨眼(jié)     泥古不化(nì)

    C. 斐然(fěi)    侪辈(chái)    文绉绉(zhōu)    教学相长(jiāo)

    D. 症候(zhèng)   秸秆(jié)     身份证(fèn)    攻城掠地(1u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津五大道集中成片的西式建筑见证了百年沧桑,________的名人旧居诉说着风云过往。以外墙凹凸参差而闻名、具有________意大利风味的“疙瘩楼”,砖墙红瓦、________多种建筑风格的先农大院,英式建筑的代表、中国最早的现代综合体育场民园广场……姿态万千的近现代建筑,现存之多,保存之好,在全国各城市各街区中________。

    A. 比肩接踵      浓烈      展现      无独有偶

    B. 触目皆是      浓厚      会聚      凤毛麟角

    C. 鳞次栉比      浓郁      融合      绝无仅有

    D. 星罗棋布      浓重      集中      独一无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B. 对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一些人借口拉动内需为名,认为适度的浪费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

    C. 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D. 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

    A. 图穷匕见——荆轲      投笔从戎——班固

    B. 韦编三绝——庄子      负荆请罪——廉颇

    C. 焚书坑儒——秦始皇   羽扇纶巾——诸葛亮

    D. 高山流水——俞伯牙   莼鲈之思——张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校园后,公众大多从媒介渠道继续获取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来说,这些渠道是无所不在的,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指数式增加。越是这样,越需要科学家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这些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科学定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同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或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并且他们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

    但是,随着科学研究发展出了自己的专业语言,人才培养机制、成果传播渠道和平台、同公众进行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因而科学家、记者和公众也被称为科学传播的铁三角,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因为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与媒体交流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更不要说他们会主动联系媒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了。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考察。

    和其他所有的新闻内容一样,科学新闻在本质上倾向于片段性叙述。记者们更愿意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写一些短文,而不是长篇累牍的主题式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特别是在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实时更新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周期无法等待长达数月之久的科学过程的完成。而且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首先是因为没多少普通读者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内容。其次还要考虑传播分层的问题,记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在心里描摹了一个读者群,所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此外,记者们往往只针对科研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撰写稿件,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勾勒出全景,并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这样就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也会导致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进而让科学家对记者产生误解。比如我们开展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科学家认为媒体报道往往夸大其辞或者断章取义,许多复杂的科学研究结果被记者过度简化,使科学家不敢再发言,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主义缺失。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流量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党”成为了获取公众关注的敲门砖,而且“标题党”这个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似乎不“标题党”无“爆款”俨然成为了准规则。那个有关“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即便当事人对这种做法也是哭笑不得,还有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转眼就变成了《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场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说这种做法无意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有不好的经历,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长此以往,科学或者说科普会被“玩坏了”,甚至是“搞丢魂了”,最终让公众越来越不理解科学,这无疑脱离了科普的本质和精神。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科学家其实不太了解媒体的工作机制,这可能也是造成科学家误解媒体的一个原因,毕竟科学新闻的生产有系统性的流程,从选题、采编、成文、编舞,到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会有很多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了解。与此同时,科学记者的角色从宣传者转向批评和评论者,在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科研结果方面,科学家和记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看法,因而有必要理顺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科学传播的链条。

    (搞自《知识分子》2018-3-31,有删节)

    1.下面对“科学家与媒体”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科学家十分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索故事。

    B.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媒体平台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因而科学家、记者和公众形成了铁三角关系,使得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

    C. 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D.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

    2.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由于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记者不能做到全景式报道,他们更愿意让科学家们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而写一些短文。

    B. 记者们撰写稿件往往要考虑自己心里描摹的读者群是否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

    C. “标题党”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公众关注,追求“爆款”效应的做法有意无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D.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媒体自有其工作机制和系统性流程,科学新闻从选题到出版的一系列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都了解。

    B. 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可见科学传播的链条早已打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也一直是非常密切的。

    C. 要想获得科学家的信任,媒体记者应该不断提高科学素养,遵循专业报道规范,做好前期功课,做出高质量的科学新闻报道来。

    D. 科学家应该通过媒体发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与媒体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改善科学传播的质量和品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⑦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

    ⑧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⑨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散文》2016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

    B. 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C. 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

    D. 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E. 本文按照行踪顺序写了自己从古道关隘到梅关另一侧的石台的见闻感受,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文章第⑥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二段划线的文字。

    4.文章第⑦段写到“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调者曰:“妻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今则末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谓也。

    须曰: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①榱橑: 房椽。②比目之鱼:相待比目鱼往往养肩而行,可次用来确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

    B. 左右复于王          复:回禀

    C. 王辍食吐哺而起       哺:口中含的食物

    D. 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审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 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C. 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王犹见焉             蛟龙生焉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孤逐女论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②失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

    ③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④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⑤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⑥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B.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C.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D.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 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 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

    D. 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摈弃于野,无所容止。

    (2)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野治对月有感

    周莘(南宋)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营造了空茫凄凉的氛围。

    C.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生不逢时的伤感之情。

    D.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一联空间辽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2)请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3)请分析颈联中的“溅”“卷”二字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各句空缺部分。

    (1)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筷引》)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秋风肃肃晨风飓”一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然生机。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2018年3月30日清华大学招生组在南开中学礼堂举办了面向全市的“领军计划”招生宣讲会。据了解,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招生面向志向远大、素质全面、学业成绩一贯优秀并有创新潜质的高中毕业生。获得领军人才选拔招生认定的学生,进入清华后,可优先推荐参加学生骨干培养项目、科技创新团队、赴海外深造等。随着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帷幕的拉开,北大、人大、天大、南开等各大高校也陆续出台了人才择优选拔培养计划。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清华大学在招收人才及培养人才方面的倾向,写一个语段,谈谈你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涯有着怎样的规划和设想。(不少于6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