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情景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0年前,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引领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民主和科学,也为民族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在她背后的中国航天人队中,大多数是80、90后的年轻人。

    材料三:某单位新来的年轻人小王,不用心、不加班,也不在意业绩,在清淡中领一份基础工资,过着“无所谓”的日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临危受命,勇担重任。

    (2)《阿房宫赋》用纵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多来形容阿房宫的宏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如果我们要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可以用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人文标杆与精神尺度具有极强的覆盖性、渗透性和持久性等特质,具有感染人、征服人、熏陶人和塑造人等功效,其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能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文支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一种深挚情感和浓郁情结。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文化自信包蕴两重含义:一是文化主体应当尊崇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持有一种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础上,以开放胸襟包容心态审视和对待一切外来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气、底气。二是对文化客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传承賡续,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被同化和异化。换言之,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明的文化气度,是一种健朗的文化心态,这种气度和心态,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既往成就上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也是对民族文化独特性存在意义的忠贞坚守和对民族文化发展路径的孜孜探寻。

    文艺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维度,在传统文化的开掘、梳理、呈现和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静代的作用。文艺创作只有对民族文化心存谦恭秉持信心,才能由衷地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和实践认同,从而使文艺创作获得超越以往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厚滋养。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土厚壤,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只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漂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范,唯其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在波谲云诡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掌控话语权。

    (摘编自刘金祥《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能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文支撑。

    B.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

    C. 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文艺创作才能获得超越以往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谈文化,再谈文化自信,最后谈文艺创作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层层剥茧,逐层深入。

    B. 文章两次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分别论证了文化的作用和文艺创作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C. 文章从文化主体和文化客体两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富有辩证性。

    D. 文章围绕文艺创作与文化的关系来论证,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有较强的时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具有极强的覆盖性、渗透性和持久性,因此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人文标杆与精神尺度。

    B. 坚持文化自信,就必须坚守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存在意义并探积极寻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

    C. 文艺工作者只要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D. 守中华文化立场,传中华文化基因,展中华文化风范,主要目的是掌控世界文化话语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蚂蜂窝旅行网近期发布《2017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显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妈蜂窝旅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分布情况

    分类

    数量

    举例

    世界文化遗产

    36

    明清故宫、拉萨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

    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遗产

    12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湖北神农架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从这份宝贵遗产中受益,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因林景观方面能看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浓墨重彩地演绎。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摘自《人民日报·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B. 鼓浪屿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它美丽珍贵却脆弱易逝,因此,要好好保护。

    C. 美国高度重视自然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如把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D. 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较晚,还需了解和理解国际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很突出,各国应更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

    B. 当今中国的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因为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

    C. 只有解决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上存在的交叉现象,才能管理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D. 四则材料都围绕世界遗产进行概括陈述,让读者对申遗意义、怎样管理保护遗产有了基本的了解。

    3.在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管理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小巷中

    虹珊

    要离开丽江的前一天,我在它的一个小巷子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回想这一路,每一步,我似乎无时无刻是在听从内心的调速。内心掌控着语言和行为,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我奔丽江而来,原以为没有任何刻意,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希望的是能够一脚踏进远古,与精神上所追求的所谓安静、古典、明净、幽雅等等高度契合或相印。因为,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些就是我最为崇尚的个性特征。

    那么,在丽江,在最接近远古的驿途中,我究竟收集到了什么?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这些我都看到了听到了,然而,它们的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使得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最终竟虚幻得像晃动在夜空下的水中月,是那么地令人生疑。

    我,是否真的走进过这座古城?

    似乎没有答案。东河从我的眼皮底下淌过,绿色的水草像美人扭动的腰肢。在我的身后,就是中河,在那里,茂盛的垂柳顺着长满青苔的石壁长长地弯向浅浅流淌的水中。而在这两条河之间,横亘着无数条被踩磨得化石般闪亮的石板路,上面正行走着来自五湖四海缤纷的脚步。

    我有些弄不明白自己了,为什么要追踪几千里,去经历一个看似重复的经历?其实,仔细想想,它与以往的许多情形并无二致,甚至,与我坐在家里游历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有几分相似。

    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在离开丽江很久以后,我仍然无法落笔。我不时问自己:曾经,坐在那个小巷中的人究竟是谁?是自己?是别人?还是踏进丽江古城的任何一个人?

    后来,发生了汶川地震。我看到那么多人与我一样,为灾区的人民泪流满面、痛彻心肺、倾力相助,那种真情实意,就像灾难是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当人类面临着突发事件时,责任、义务、团结等等诸多人类的同一性很自然就过滤掉了个性中极为尖锐的部分,温情与和谐开始大幅度呈现。这时,我们像医生号脉一样,准确地捕捉到了彼此血脉的深处:它们首先是拥有了同一个源头,然后才开始分流,在大地上任意铺排和流淌,终而形成丰富的个体。

    灾难绝对不是美,但美同样会在灾难中成长、含苞、开放——人类优秀的品质在瞬间就集结起来,向灾难发起了强大的反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停地、反复地被感动着,被别人也被自己。原来,对于美,人们不约而同的习惯就是:真情实意地欣赏以及自我欣赏。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向着丽江进发,包括我自己。

    后来,读了一点点尼采。从叔本华最忠诚的弟子转而成为一个最有力的颠覆者,尼采充分宣扬的自我。当他以彻底的反叛而让自我攀上人生之巅时,却不幸坠入了另一种特殊的人类群体所具有的同一性之中---疯癫,天才最终被个性的极度膨胀而毁灭了最宝贵的天才载体一一生命。他的个性也从此转化成了后人的某些同一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模仿他的思维、语言,模仿他个性中那些美丽的、闪光的部分。

    与美相遇,欣赏之后也许就是这种无意识地模仿。当我坐在小巷的石板上,被那些古老的事物所包围时,我确信我窥见了纳西族人的凝神或者微笑。那时以为怀揣个性的我,其实也不过是在模仿他们,模仿他们在淌过生活之河时,歇息的某一个片段,或者驻足的某一个瞬间。尽管这种模仿显得笨拙,但十分真诚。事实上,无论怎样标榜自己的个性,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这种源于血液自觉燃烧的模仿热情,它与本能相关,与继承同质,它就是同一性诞生的母腹。

    我终于有所悟,我的丽江之行,其实最终还是服从了人类的同一性,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

    俗就俗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可能,我还是会照样欢欢喜喜地融入人群,走向丽江。

    在那里,古老的纳西族人,总会以悬置于时间之外的一些事物,比如水,比如桥,比如石头,比如语言,比如书法……安放如我一样后来者的内心。

    (《散文选刊》2019.2)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从离开丽江前一天写起,接着写丽江之行的感受,又写了汶川地震后人们的行动,到此作者才真正对丽江之行有了深刻的领悟。

    B.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写出了丽江游客之多,熙熙攘攘的情形。

    C. 作者在明白自以为有个性的“坐在小巷的石板上”只不过是对纳西族人的一种模仿后,内心不免失落,认为是笨拙的,毫无意义。

    D. 作者写汶川地震、尼采,看似与前文无关,却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人的个性最终会服从于人类的同一性”,这是散文“形散神聚”的体现。

    2.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结合文章概述“我”游览丽江这座古城的心路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武王演字伯升,光武①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墓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遂自号柱天大将军,进围宛。后三日辰,破属正梁丘赐,斩首三千余。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威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②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伯升曰:“春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淮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将军张印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皆从之。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侯。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后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朱鲔等,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不受。

    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清围,勇冠三军。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见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劝更始并执,即日害之。

    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论曰: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若夫齐武王之破家厚士,岂游侠下客之为哉!志高虑远,祸发所忽。鸣呼!古人以蜂为戒,盖畏此也。

    (节选自《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有删节)

    (注)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圣公:更始帝刘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B.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C.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D.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辰,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天干名称来记时,辰时即7~9时。

    B. 侯,古时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 三军,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此处泛指军队。

    D. “建武十五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伯升抱负远大。他素有复兴汉室社稷的志向,广散家财结交天下豪杰,壮大力量,为以后推翻王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刘伯升信义昭著。平林后部攻打不下新野,但新野宰表示只要有伯升信物就可归降,伯升军队到后,马上开城投降了。

    C. 刘伯升远见雄识。他认为刚刚打下宛城,占领区不过三百里,不能算作已经成功,一旦确立皇帝就会受到各势力的攻击。

    D. 刘伯升雄勇轻信。随着他拔宛城、破王旬,威名日盛。刘秀提示他要防备刘玄,但他不听,最终刘玄找借口杀害了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

    (2)志高虑远,祸发所忽。呜呼!古人以蜂虿为戒,盖畏此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思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矩知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欢欣鼓舞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B. 领联用“千年计”与“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

    C. “疾风雷”,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迅速颁布到西京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收复失地的快意,而本诗又含有功业无成的伤感。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时代正以_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副产品”应引起我们的是够关注,这就是“污染+”。从塑料袋到胶帶,从泡沫箱到餐盒……根据我国2016年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按照每人每天订购一份外卖计算,外卖所用塑料袋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与互联网在一片掌声和聚光灯下的___________不同,污染,如同一个暗黑的幽灵,正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缓慢”方式,潜入我们的环境,___________又无边无际……

    如今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污染+”问题有三点:第一,“宁多勿少”,即过度包装。第二,“有去无回”,即难以回收。第三,“积重难返”,即严重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___________,每个人都应该做思考者、践行者、推动者。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平常生活中尽量安排在家做饭,而不去光临街边烧烤小店……

    人人于这些细微之处尽一份环保绵力,长此以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势必能往前跨出一大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我们身边,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而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B. 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而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C. 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而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

    D. 在我们身边,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而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史无前例   闪亮登场   鸦雀无声   息息相关

    B. 见所未见   惊艳四座   鸦雀无声   休戚与共

    C. 见所未见   闪亮登场   悄无声息   息息相关

    D. 史无前例   惊艳四座   悄无声息   休戚与共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每个人激发出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 要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每个人激发出环保热情,以行为自觉推动思想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 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行为自觉推动思想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要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某班要举办一次“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对对子”,如果你是这个学科的课代表,请参照例子,对出下联。要求:富有文采,内容与代表的学科有关。

    例如,化学课代表出上联:笔端山水苹取成句

    物理课代表对下联:梦里风烟熔化作诗

    音乐课代表出上联:抚琴弹落西江月

    美术课代表对下联:________

    语文课代表出上联:讲台三尺,传孔丢老庄学问。

    数学课代表对下联: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第十七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将于2020年在南京举行。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简称为“二梅展”,是一项国家级花事盛会。右图是展览会的会标,请写出该会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