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 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 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 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 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 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中国出境旅游已呈现出“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

    中国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擅长运用科技规划从计划旅程到预订、再到旅游结束后的体验分享等旅游全过程,这已成为全球旅游市场对中国游客的共有印象。出境旅游前,在购物网站上花费25元左右订购移动路由器,是如今大多数中国出境游客的选择,以方便他们在旅途中与亲朋好友分享照片或感受。中国游客乐于积极接纳新兴科技创造的全新服务及全新业务模式。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中国游客越来越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推动着旅游市场更细分,也更理性。这也使得目的地竞争的焦点从过去以拼资源为主,发展到如今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上来。

    日前,第十四届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在京举行,境外旅行商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出境游市场的变化。塔苏斯集团项目总监马特·汤普森说:“相比以往,中国游客对出境旅游的服务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绝大多数游客希望享受个性、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海外生活服务。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44%的高端定制旅游消费将来自中国。”

    (摘编自尹婕《全球关注中国游客新需求》,2018年5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随着出游频次的增长、旅游经验的丰富、出游人群的年轻化,中国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正由“被动”向“主动”转移。以往会首先考虑距离远近、人均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的他们,如今会先参考自己的目的地清单,即那些最想去的地方。几乎人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目的地愿望清单,而亲朋好友、社交网络、影视综艺和明星推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目的地选择。

    (摘编自《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

    材料三:

    旅途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都可以靠手机等信息终端解决,这正是智慧旅游所呈现出的场景。一般认为,智慧旅游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以实现旅游资源、社会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的高科技集合。

    智慧旅游的核心仍然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在智慧旅游建设中仍然主要在硬件上做文章,在范围上还仅仅停留在智慧景区上,在深度上仍止步于旅游服务的信息化层面。智慧旅游很多创新型产品的趣味性,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旅游本身,在多大程度上是源于技术手段,也是值得分析的问题。手机导游、景区电子地图、网络虚拟旅游等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智慧旅游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沦为噱头,建设起来花费不菲,实用性却不强。

    (摘编自陈恒《智慧让旅游变得更有趣》,2017年6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国,所以中国游客的喜好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境外旅行商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B. 中国出境游的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这不仅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甚至在准备阶段多数人就会提前订购移动路由器。

    C. 旅游市场的细分使中国游客更加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中国出境游呈现出“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

    D. 中国出境游客对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享受好的旅游产品,对全球高端定制旅游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境外旅行商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出境游市场的变化,他们认为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的拼资源转化为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B. 出境游客中,三十五岁以下游客占据了绝大多数,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这也许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的原因。

    C. 中国旅行者“主动”选择出游目的地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旅游杂志、亲朋好友、综艺节目、影视作品以及社交网络五大因素的影响。

    D. 如果有廉价机票,中国的游客会抓住机会下单,前往愿望清单之外的目的地,并不会在意目的地的情况是否糟糕。

    3.根据当前旅游市场呈现的态势,请你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并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1)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2)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3)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4)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5)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6)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7)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1)段作者先概括地写出可游之处大概有两类,而却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设置悬念,自然引发下文。

    B.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 作者在第(5)段详细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写出了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均是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了杏花村访酒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平实,自然浑成。

    2.文章第(3)段,作者描写“喝酒”这一环节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述颇具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赏析它们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升空)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成功落月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安装了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上安装了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且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1.根据上述文字,概述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的意义。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2.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之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以表祝贺,请找出其中表达不当的三处并加以修改。

    上联:宇宙赴征程,迢迢星汉中继凭

    下联:嫦娥辞故里,寂静鹊桥通远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父秀之,黄门郎。悰少而谨敕,有至性。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上甚德之。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①,于宣阳门外行马②。内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郁林立,兼大匠卿。起体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袴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惊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永元元年,卒。时年六十五。悰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

    [注]①卤簿: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②行马,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B.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C.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D.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郎,古代官职名,东汉时期设置,主管选举,又称吏部郎中,乃吏部最高职位。

    B. 太子,封建时代被确定继承君位的皇室子孙,通常册立嫡长子,其所居常在东宫。

    C. 太庙,最早只供奉历代皇帝,后亦供奉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称之为配享太庙。

    D. 白衣,本指古代平民服,借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此指受处分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悰淳朴至孝,交友不避贫贱。父亲在京城去世,他前去奔丧,连一口水都不喝;世祖家境贫穷,他出自对人才的推崇,多次分与家财,出行必要同乘。

    B. 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他合理分派任务,使家中奴婢各司其职,无闲人;他擅长烹饪调制各种美味,且在豫章王举办的盛宴中,能够引经据典指出不足。

    C. 虞悰为人随性,为官行事恣意。世祖索要美食秘方,他拒不献出,只献出一个醒酒方子;因在宣阳门外驱打人及在休安陵接受属下的牛和酒,而两次被免官。

    D. 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世祖因与他是平民时的旧友,让他恢复祖上的职务;明帝宣召先朝旧臣辅助自己,他称病不愿就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

    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①癸已(公元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组诗都写蒙古军暴行,但侧重点各异,第一首重在写人,后两首分别重在写物与景。

    B. 组诗在描绘中运用多种修辞,如第一首诗用借代,后两首均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

    C. 诗人把直面家国沦丧的沉重情思贯穿于三首诗歌之中,增强了这组诗的整体性。

    D. 组诗所写乃是诗人亲身经历,与杜甫创作的具有“诗史”性质的一类诗作主题类似。

    2.诗人在诗中不作议论,而是借描绘现实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请选择其中一首,对诗中描绘的典型场景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______”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2)沈从文《边城》中“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描写与《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很注重渲染气氛,如“__________ ,__________”分别通过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和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一纸包含进退的“谢客令”,进是珠峰环保的进步,退是人类活动的让步。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 关于第一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 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 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 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真好,能对音乐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我天生只对吃感兴趣。”“你太有语言天赋啦!难怪英语这么好!”“你真幸运,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一也许那不是幸运,而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一个人命中的财富、成就和光环,也许的确有幸运的成分,但是那人展现出来的快乐、热爱和努力,都不是“遇上”的,而是“修炼”出来的。所有的美好人生都是修炼和管理出来的。每一项人生要素背后,都有支撑它的能力。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