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7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32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A. 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 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

    D. 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 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C. 追求仁政德治

    D. 肯定汤武革命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2 题
  1.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社会教化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C.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 “越名教而任自然”

    D.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A. 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B. 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 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 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这说明当时

    A. 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B. 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C. 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D. 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该主张

    A. 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 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

    C. 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

    D. 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B. 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C. 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D. 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B.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 佛教、道教逐渐融合为一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 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辰,有地方官员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此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随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

    A. 标志着新剧种京剧艺术的正式形成.

    B. 揭开了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序幕

    C. 说明京剧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青睐

    D. 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材料说明

    A. 秦始皇曾经对儒家学说有所利用

    B. 批评秦始皇的专制统治

    C. 铭文是小篆,字体结构平衡对称

    D. 该碑刻反映了秦朝对法律的重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

    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

    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 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B. 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 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D. 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这一思想

    A. 重新建立了伦理秩序

    B.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C. 开启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潮

    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B. 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 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清之际戏曲艺术出现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唱段。《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六月雪》中窦娥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血染白绫,六月大雪”的愤恨誓愿,《打渔杀家》颂扬渔民萧恩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材料直接反映了

    A. 批判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

    B. 商业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

    C. 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D. 黑暗现实中大众的愿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恭亲王奕䜣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材料强调了

    A. 重视西方的先进器物,引进西方技术

    B. 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C. 兼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

    D. 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与魏源同时代的梁廷枬评《海国图志》说:“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这反映出

    A.天朝上国的观念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

    B.梁廷枬与魏源一样主张“师夷长技”

    C.梁廷枬深刻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

    D.清政府闭关锁国引起知识分子不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严复晚年给门生的信中说:“亲见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恒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 认清了工业文明的本质

    B. 发展了进化论思想

    C. 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 否定民主政治实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材料反映了李大钊

    A. 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B. 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C.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 主张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B. 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C. 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D.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C.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国民大革命

    D.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各民族一律平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A. 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 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 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 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

    C.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该文发布的背景是

    A. 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此次大讨论

    A. 正式揭开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序幕

    B. 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 在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

    D. 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

    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

    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

    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

    鼎盛

    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

    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