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 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 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 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 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 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

    A. 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í

    B. 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 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 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B. 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 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 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

    A. 国家海禁政策 B. 认识自然水平

    C. 天体星辰星座 D. 航海导航技术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 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 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 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⑪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侃:自嘲

    B. 默然:鄙视的样子

    C. 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

    D. 筋骨:力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 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 “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 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3.请简要回答第⑤段和第⑩段中的“湮灭”各有哪些含义。

    4.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5.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6.文章写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不朽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的心声。

    B. 孔乙己、陈士成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终不觉悟。

    C. 华老栓和阿Q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D. 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义騟(1)传

    (宋)岳珂

    义騟者,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开禧间,成以卒从戎四方山,屡战有功,稍迁将候骑。成徇地至花靥,见病騟焉,疥而瘠,骨如堵墙,步且僵,莫适为主,絷而得之。会罢兵归,饲以丰秣,几半年,肤革仅完,毛耏(2)复生。日置之槽枥,整整然与群马不相顾,时一出系庑下,顾景嘶鸣,若自庆其有所遇,成亦未始异之。一日,有告马病,从成请騟往。始命鞍,踶鸣人立不可制,易十数健卒,莫能孰何。乃以归之成,成曰:“安有是!”呼常驭羸卒持鞚来,则帖耳训服如平时,骋控缓亟无少忤者。自是惟成乘则受之,他人则弗受,军中咸指为驽悍。

    嘉定庚午,峒寇李元砺盗弄潢池,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与行。崎岖山泽,夷若方轨。至月余,寇来犯,成出搏斗四五合,危败之矣,或以钩出其腋及鞬而坠死焉。官军亟鸣钲,騟屹立不去,踯躅徘徊,悲鸣尸侧。贼将顾曰:“良马也。”取之。元砺有弟,适见之,色动曰:“我欲之。”遂试之,蹴踘进退,折旋良惬,即不胜喜,贮以上厩,煮豆粟,用金玉为铠,群渠皆酾酒来贺。卒有为贼掠取者,知之,曰:“騟他日未当若是,彼畜也而亦畏贼耶!”窃怪之。

    后旬余,复犯永新栅,官军闻有寇至,披鹿角出迎击。鼓声始殷,果乘騟以来,騟识我军旗帜,亟驰。贼觉有异,大呼勒挽不止,则怒以铁槊击之,胯尽伤。騟不复顾,冒阵以入,军士识之者曰:“此王校之騟也,是异服者必其酋。”相与逐之,执以下,讯而得其实,则缚以徇于军,曰:“得元砺之弟矣。”噪而进,贼军大骇,军士勇跃争奋,遂败之。朝廷方患其跳梁,闻而嘉之,第赏有差。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居二日,騟归病伤,不秣而死。

    孔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今视騟之事,信然!夫不苟受以为正,报施以为仁,巽以用其权,而决以致其功,又卒不失其义以死,非德其孰能称之也。彼仰秣而恋豆,历跨下而不知耻,因人而成事者,虽有奔尘绝景之技,才不胜德,媲之驽骀(3),何足算乎!

    (取材于《桯史》)

    注释:(1)騟(yú):紫色马。(2)耏(ér):动物体毛。(3)骀(tái):劣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肤革仅完      仅:将近

    B. 顾景嘶鸣      景:景色

    C. 则缚以徇于军   徇:巡行示众

    D. 巽以用其权     巽:同“逊”,卑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      彼畜也而亦畏贼耶

    B. 疥而瘠             历跨下而不知耻

    C. 用金玉为铠           夫不苟受以为正

    D. 讯而得其实           非德其孰能称之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骋控缓亟无少忤者      (马)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

    B. 夷若方轨             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

    C. 卒有为贼掠取者       终于有被贼寇掠走的人

    D. 朝廷方患其跳梁       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

    今视騟之事,信然!

    5.针对义騟的事迹,作者借孔子的话感叹“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义騟之“德”的内涵和相关表现。

    6.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关于“德”与“才”怎样的观点?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三登乐

    范成大①

    路转横塘②,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③,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④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②横塘: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 “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 “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 “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2.“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复见花开人又老, 横塘寂寂柳依依。(唐·李嘉祐《伤吴中》)

    B. 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唐·韩偓《横塘》)

    C.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D. 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3.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

    注:楝:音liàn,落叶乔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归家途中遇到“风卷地”,《岳阳楼记》中同样有对洞庭湖上大风浪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词中诗人“恐惊鱼鸟”,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到了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③这首词中诗人写到秋日“木落”,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则写了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说起“知识付费”,你也许会想象到将来可能出现的譬如智能知识付费这样的比时下互联网平台知识付费更科学、更先进、更便捷的知识付费方式吧?请写一段介绍你想象中的智能知识付费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简洁、明了。

    ②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很好地呈现在了银幕上,看罢令人振奋。请以“厉害了,我的国”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情感真挚充沛,语言具有感染力。

    ③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都有其原因。请从《论语》、《红楼梦》、《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几部经典中选择一部,简述其成为经典的一条原因。要求:立足原著,突出作品的经典性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潜伏在沙山深谷的那弯清泉——月牙泉,给《沙原隐泉》的作者余秋雨带来了巨大的惊喜。生活中,虽然也有重重困难,但是也会有种种惊喜。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故事性,叙述清晰,描写具体。

    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花终日生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但它仍坚强地绽放;苔花如米粒般渺小,但它却要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盛开。

    请以“说苔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