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 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 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 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C. 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周时期,周天子设置卿士协助管理王畿的财政等事务,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官员选拔和升迁制度。这说明了当时

    A. 国家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 贵族政治已经形同虚设

    C. 蕴含着官僚政治的因素

    D. 奠定中华大一统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先秦时期政治权力对平民也是绝缘的,而汉代此制度的实行则促进了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的释放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材料中的“此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宰相制

    C. 察举制

    D. 刺史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反映了

    A. 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 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C. 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D. 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普罗塔戈拉认为,任何人或社会都不能确立一种所有社会成员都赞成的绝对公平。无论一个社会把哪种法律视作公正,也仅仅是对该社会而言。这一观点

    A.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是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C. 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D.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是19世纪后期某国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此时该国

    A. 军队在帝国占据重要地位

    B. 帝国国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C. 联邦议会有权力罢免首相

    D. 首相有权力组成责任内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55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也认为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以上现象反映出

    A. 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B. 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C. 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 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西方学者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说:“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这段话强调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

    B.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C. 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欧洲

    D. 欧洲中心论促成了欧共体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与反全球化思潮》一文中提到“这种思潮在批判现代化弊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到过去的念头”。其基本特征是“渴望”,“渴望不能达到的、已经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这种思潮应该是

    A. 抽象主义

    B. 魔幻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浪漫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西周时,户籍制度已大体形成,其中千里王畿之内的习民数制度是周代户籍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王权对其所辖领地享有无限的权力,王畿之内的劳动者是天子可以直接役使与剥夺劳动的对象,也是王权巩固的基础。

    春秋时期,齐国首创严格的以定四民之居为目的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商鞅将“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在两汉时期,口赋(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和算赋(成年男女的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摇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凡编入国家统一户籍的民户,都称为编户。政权还进行严密的户口登记的查验工作,规定每人必须著名户籍,防止入户脱籍。这一制度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继承。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失去土地的农民因无法承受原来的租调负担而纷纷逃亡,唐德宗时开始推行两税法,规定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到明洪武年间,封建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整理的结果被编制为鱼鳞图册,这是中国历史上地籍的正式独立。清康熙帝在1712年发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上谕,使人丁与钱粮脱钩,丁税与户籍分离。

    ——摘自吴昆《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与现代户籍管理比较》

    材料二  20世纪,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实施,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藉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此前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是由转为大租佃主的各庄园主在各个村子进行的,18世纪的圈地就带有集团性的有计划实施的性质。1688年政变后……代表新贵族利益的议会积极支持扩大本阶级的地产……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动(进行圈地运动)。圈地从道德评判层面上讲,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民无家可归……

    材料二  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是: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材料三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四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

    材料五  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33年英国第一个有实效的工厂法问世,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在18世纪之前和18世纪之后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二,结合材料一,指出1601《济贫法》出台的背景。

    (2)材料三反映了英国近代什么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种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指出英国政府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提取3条或3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