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null 2 题,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2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null 共 2 题
  1.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 鼓励发展私欲

    B. 突出个性自由

    C. 主张实行分封

    D. 反对理学禁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 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C.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

    A. “心外无理”   B. “致良知”   C. “知行合一”   D. “工商皆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B.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A.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 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A. 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 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A.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

    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 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 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毛泽东回复道:“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

    C. 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 坚定地倒向社会上义阵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改进

    B. 装订技术的提高

    C. 印刷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持的主张。(不得照抄原文)请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有“人文与理性”的传统,且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材料二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材料三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子监是唐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学习儒家经典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学习专门技术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的律学、书学、算学。唐代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管理国子监学员,如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等。国子监学员所学内容主要有《礼记》、《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孝经》、《论语》等,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

    ——摘编自《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等

    材料二: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备注: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国子监和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