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

    A.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B.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C.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术的革新

    B. 造纸术的改进

    C. 装订技术的提高

    D. 科举制的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 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 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 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B.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 殖民扩张时代

    B. 文艺复兴时代

    C. 宗教改革时代

    D. 启蒙运动时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后来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

    A.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 “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

    C. 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

    D. 华夷观念被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

    A. 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

    B. 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

    C.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

    D. 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A. 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C. 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 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 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 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 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 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 共和制度的确立   B. 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崇尚丑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派

    D. 现代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7年l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

    A. 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

    B. 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

    C. 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D. 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 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 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 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 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汉初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陆贾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这体现了汉初

    A. 把孔孟思想奉为治国思想

    B. 推行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C. 法家思想遭到摧毁性打击

    D. 抛弃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它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这里“时代的光泽”是指

    ①商业兴盛

    ②国家统一

    ③城市发展

    ④市民阶层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赞扬颜太初的诗文:“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这表明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倡导

    A. 浪漫主义笔法

    B. 现实主义文风

    C. 音节和谐作品

    D. 奇特幻想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兴起的还有

    A. 文人画

    B. 《农书》

    C. 昆曲

    D. 风俗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 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 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C. 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 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 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 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与普希金这首诗为相同流派的是

    A. 《西风颂》

    B. 《战争与和平》

    C. 《红与黑》

    D. 《等待戈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据记载,因感到“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广州地区及粤省士子,参加“群众的政治运动”,并因而“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从此滥觞。这一现象发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清末新政时期

    D. 新文化时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新民主主义理论

    C.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表示:“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似乎过早,还要实行一段‘新经济政策’,保留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个谈话出现在

    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人民公社化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它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有力地冲击了经典物理理论……为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材料中的“它”

    A. 完善了牛顿力学体系

    B. 为解释光电效应奠定基础

    C. 改变了人们时空观念

    D. 推动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人类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1)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何地位?

    材料二  诗人但丁(1265~1321)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2)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3)孟德斯鸠和卢梭都是当时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分别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4)结合近代美国(或中国)的相关史实,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怎样践行孟德斯鸠和卢梭上述主张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又有了哪些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