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 小篆   B. 隶书   C. 行书   D. 草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得出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 一国两制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

    B. 一国两制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C. 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 毛泽东曾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人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不是制宪会议或者国民议会的成果,而是一系列战争胜利的产物……它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俾斯麦的意志”。由此可见,1871年宪法

    A. 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

    B. 具有鲜明的民主政治色彩

    C. 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

    D. 使议会真正掌握了立法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D.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该规定

    A. 强调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滥用

    B. 强调人人平等,打破贵族垄断

    C. 强调法律至上,维护法律权威

    D. 强调社会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皇权的显著削弱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政治制度的成熟

    D. 选官制度的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 王权结束

    B.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 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 责任内阁制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它反映出

    A. 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

    B. 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

    C. 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

    D. 谈判没取得实质进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面是《美国、欧盟、日本部分经济数据(1999年)比较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A. 国际经济旧秩序仍无较大改变

    B. 经济实力的变更使国际经济组织性质变化

    C. 欧盟经济实力全面超越美国

    D.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政治领袖的特点从原来依靠朋友和亲属,转向主要依靠说服人民,形成“新式民主”和“新型政治家”,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            ②克利斯提尼划分“三一区”

    ③陶片放逐法实施               ④伯利克里“黄金时代”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多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国内史学界及官方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研究认定存在一定争议。而日本不同派系对此则存在较大差异,并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有“虚构、夸张”之嫌。这反映了

    A. 证据充足最终能够还原历史全貌

    B. 日本研究结论全然罔顾史实真相

    C. 遇难人数不明阻碍屠杀事实认定

    D. 立场先行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

    “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所作的贡献。我们可以从詹天佑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作为奴隶占有制社会,具有界限分明的等级秩序。对内体现为公民、自由人和奴隶的身份划分,对外则体现为希腊人与蛮族的区别。“希腊人是从根本不同的概念出发去理解和实际承认国际法主体的。这些概念的基础是将城邦视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单位,只有自由出生的本国公民才是城邦的成员。只有他们才享有充分的权利,然而同样也要对祖国的命运承担责任。”

    ——《古希腊国际法人本制度的缺失与反思》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主义立法能扩大政治参与,把体制外的反对要素纳入体制内,消弭抵触心理。轮番任期原则通过立法尽力防患权力腐变,对那些“损公自肥”的官员进行严惩,对为政清廉者立法嘉奖,体现了用良法对权力进行法律监督和制约的民权思想。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民权思想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古希腊民主对近代欧美产生了较大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有位观察力敏锐,名叫托马斯·梅多斯的西方人评论道:“在所有已达到某种程度的文明的民族当中,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却又最富有反叛性的。”……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世界》

    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静止的、落后的”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静止、落后”中的“幸”与“不幸”?

    (2)参照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纵向和横向发展”是怎样统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