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0 题
  1.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 提倡反清复明   B. 抵制保皇势力

    C. 宣扬传统文化   D. 激发民族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火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B.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割占中国领土

    C. 便于传播基督教

    D. 为本国工业发展开辟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的特点是

    A. 商品输出

    B. 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C. 资本输出

    D. 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繁华的上海在旧中国有一段被殖民侵略的辛酸历史。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与下列哪一个不平等条约有关系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列强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A. 开放通商口岸

    B. 巨额的战争赔款

    C. 协定海关关税

    D. 割占大片领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面对《马关条约》的赔款,日本外交大臣直言:在这笔赔款之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日元的收入.(以前日本)全部收入只有8000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35000万日元的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觉得无比富裕。材料表明这一赔款

    A. 改变了日本财政拮据的现状

    B. 有利于加速日本资本的积累

    C. 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D.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00多年前的法国报纸刊载了许多有关中国晚清社会的漫画(中国蛋糕)。这些漫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和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形式主要是商品输出

    C. 此现象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 清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 1851年   B. 1895年

    C. 1898年   D. 1906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 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 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 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 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