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由一系列范畴组成的,这些范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滋味”“文饰”“心性”“道德”“适性”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五大基本审美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美学对“美”的基本看法。而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形态出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又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美论范畴。中国古代美学以心性的表现为美、以文饰的形式为美,催生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这些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学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要与多彩。

    中国美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升中国美学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对于繁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关键词。意在汉魏以来的言意说中,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从先秦的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的最高境界与文人的人生追求。而且,在唐代之后的文论与美学领域,意这一概念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清代诗话中得到弘扬,成为中国文论生生不息的元范畴与关键词。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意象、意境、境界这些概念因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而被过度阐释,从而遮蔽了“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的面目。

    新时期以来,“美在意象”理论成为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说。“美在意象”经历了从审美活动到意象创构,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发展。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其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美在意象”理论推动构建多元融创的现代美学体系,也从历史生成、逻辑生成等方面促进了美学基本思想转变,从而推动形成一种更趋开放的意象美学。

    在美学研究领域,我们长期偏重学习西方理论形态,缺乏对中华民族审美传统的传扬。近年来,学界逐步重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继承与出新,也从美学范畴入手,深入考察范畴的美学特质、逻辑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推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成果。今天,构建民族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资源,迎来了被开发被激活的新机遇,中国现代美学也有望在此过程中逐步找回自我。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国古代美学现代转型,为其赋予新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古代美学范畴何以在现代发挥作用?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理解美学范畴在所谓的同时代、同一种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古代美学概念在现代至少发挥着三种功能:首先,可以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成为现代人审美的真正客体;其次,为现代人欣赏古代艺术作品提供了审美经验;再次,让现代人认识到,审美在语汇的更新中呈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

    审美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如何沟通我与世界,从现实生存进入本真的存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是现象学的宗旨。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只能是审美,中国美学是审美现象学。审美超越现实意识,消除了我与世界的分离,显示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充分地实现了现象学还原。

    (节选自《发掘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由“滋味”等五大基本审美范畴按一定逻辑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的基本看法。

    B.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美论范畴、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共同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要与多彩。

    C.从先秦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和文人的最高境界与人生追求,是“意”的鲜明特点。

    D.现象学的还原即审美,审美使“我”与世界沟通,显示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充分实现了现象学还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中国美学精神”这一关键概念进行详细阐释,然后从意义和措施两个角度做由浅入深地论证。

    B.在阐述“意”这一关键词时,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批驳了用西方美学来阐释“意”的行为。

    C.文章列举了近年来中国古典美学传统逐年受到重视的现象,意在说明中国现代美学有望逐步找回自我。

    D.第⑤段中,作者先指出一个前提,进而主要从三个层面简要地概括了古代美学范畴在现代发挥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才能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更加繁荣。

    B.“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应置于中国本土的美学环境,不应受到西方美学太大的影响。

    C.“美在意象”理论对多元融创的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促进美学基本思想转变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D.在国家以构建民族话语体系为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美学将被赋予新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能够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速,总体健康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群众保健意识普遍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我国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大量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也必然拉动医疗保健市场的需求。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2018年,国务院及其他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和未来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例如,2018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所颁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发展中医药服务,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

    (摘自李明俊《2018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成未来发展热点》)

    材料二: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传统中医药行业努力创新,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

    我国传统中药生产存在“三高、三低、不适宜”的问题,即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工艺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相当大比重的工艺与装备不适宜现代中药生产。此外,受质量均一性及标准化瓶颈制约,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因此受阻,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加强中医药系统性研究,夯实药效药理基础,提高中药制造水平。

    中药成分复杂,受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内在质量的均一、可控成为最大难点。应构建符合药物基本属性、基于药效成分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中药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中药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准确控制生产参数、监控功效成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均一性。

    搭建中药材电子交易、第三方检测、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三网合一”的公共交易平台,打造中国数字本草的价格指数、质量标准,使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都有畅通的交易渠道,保证中医书产品源头的可追溯性。还可以加大对药农的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粮农有序特变为药农,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成果。

    改变原有生产过程依靠人工操作的模式,采用先进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中站管道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数率。并采用生产教据信总管理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生产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放行检测,实现中药提取物的教字化生产。

    (摘自邵习东《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养生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消费不断升级,产业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扩大。

    B.材料二显示,中医诊疗人数逐年递增,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比重持续增加。

    C.传统中医药行业努力创新,并运用科学技术振兴产业,能够推动中医药事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中医药因其复杂的成分,受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故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借由国家政策助力,其发展动力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B.由图表可知,中医类医疗诊疗人次的增长表明群众对中医类医疗机构认可度增加,其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C.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准确控制生产参数及监控功效成分,就能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特效性和均一性。

    D.中医药生产过程以自动化控制技术替代依靠人工操作的模式,可实现中药管道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当前我国中医药生产存在着哪些问题?对此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防犬洛克

    李丰

    内地接连破获了多起贩毒案,毒犯供述供货的“上线”——老三,越境地点在黑山边防哨所辖区内。老三狡猾、狂妄、反侦察能力极强,战士们在界江边蹲守了半个月,没能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不说,贩毒链条也一直没有中断。

    出了这样的事,哨所上下,连长到兵脸上火辣辣的,像被人狠抽了顿大嘴巴,失职,耻辱。连长更是疯了似的,每个靠近界江的人员他都用双鹰眼上上下下扫描几遍,看谁都像毒贩子。

    在这人人自危的节骨眼儿,边防犬洛克偏偏失踪了,连着数日没回哨所。有边民报告,曾在大黑山山路上看见过洛克,他看见洛克沿着山路飞奔,前头离它百米远影影绰绰好像跑着一头大熊,洛克在追那熊。熊是从界江对岸的邻国来的,黑山哨所段的江面窄,江水浅,常有熊、鹿之类的大型动物涉水入境。

    几天后,洛克终于回来了,它显得很疲惫,眼睛里放着兴奋的光,嘴角叼着几撮黑色的熊毛,一回来就急切地向我们炫耀,这也验证了边民的说法。

    连长是火爆脾气,因为贩毒案的事本就憋着一肚子火,正愁没地方宣泄呢,洛克回来,连长肚子里的火像决堤的洪水,拦也拦不住了。他抬起大头军靴狠狠地给了洛克一脚:“死哪儿去了,追熊有啥用?追着了?你是熊的个儿呀?关禁闭!憋它两天,看它还管不管闲事。”连长这一脚铆足了劲儿——毒犯在我们眼皮底下过境,一向机警的洛克不但没觉察,还擅离职守。

    这是连长第一次对洛克动武,洛克连痛再加上惊吓,“嗷……嗷……”地跑开了,身子瑟瑟地抖着。

    洛克被锁在犬舍里蹲禁闭,连长指派我负责洛克的饮食。

    没抓到毒贩,边防连加大了巡逻密度,昼夜不间断巡逻,战友们心里较着劲儿不能让毒贩再越境了。连长更是连着几宿没合眼,眼睛熬得红红的,像露着凶光的野兽,每一班巡逻他都坚持跟着走一趟。

    每当有巡逻队经过犬舍,洛克都会急促地挠门,呜呜地低吼,它想出来加入队伍巡边,可这些举动是徒劳的。洛克开始绝食抗议。两天过去了,我端来的狗食,洛克碰都没碰。

    傍晚,洛克又未进食,再这样下去它的身体肯定吃不消。我溜进食堂偷拿出来两个包子,洛克平时最爱吃肉馅包子,我把包子塞进洛克嘴里,洛克没嚼,很快全吐了出来,它用凄楚的眼睛看着我,很可怜。我急了:“怎么?和连长赌气?还没完没了了!”洛克的眼睛湿湿的,倔强地昂着头。这种情形我只能出下策了,我让步道:“出去透透气怎么样?透了气,就得吃东西!”洛克匍匐到我脚边用头温顺地蹭我的腿。

    此时,夜色渐浓,晚霞把天边染得像刚出火窑的瓷,哨所里除了几名哨兵其余都在巡逻,连长也正跟着巡逻队。我决定趁着夜色放洛克出来在犬舍门口小范围地转一圈,转一圈立马让它回去。洛克是老兵,哨兵们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啥。为保险起见,我给洛克套上了狗绳,牵着它。

    我还是低估了洛克的力量,刚把它带出犬舍,冷不防,洛克用力一冲,狗绳像条扭动的蛇轻咬了下我的手后迅速挣脱了。

    洛克向大黑山方向跑去,很快隐没在黑黢黢的山体里。夜色里悠悠传来几声犬号,像掷出的匕首发出的呼啸。

    随着洛克的号叫,江边响起“砰、砰”几声枪响。枪是连长打的,他吼着:“逃兵……逃兵……”

    洛克跑了,连队里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了,兵们小声议论着洛克还有没有可能回来。连长一言不发,他坐在那儿,把头埋在臂弯里,脸憋得通红,握着钢枪的手青筋暴突,在抖。

    凌晨时分有哨兵兴冲冲地跑进来报告:“洛克回来了。”连长第一个提着枪冲了出去。

    洛克的情形把我们惊住了,它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皮毛上粘着土、杂草,还有大量的血。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嘴里竟死死地咬着一张熊皮的一角。那是一张硕大的熊皮,足有五六十斤重。熊的头颅无力地耷拉着,有洗脸盆大小。真不知道这么大一张熊皮,洛克是怎么拖回来的。

    战士们终于明白了,洛克前些天追的不是熊,而是个套着这张熊皮瞒天过海越境的人。

    洛克瞄了眼连长,一下子虚脱了,倒在血泊中。

    战士们沿着洛克沿途留下的血迹、拖痕,疯了似的搜山,很快在大黑山北麓追上了一个腿部负伤、极力逃跑的瘦高男人,他就是老三。

    失血过多的洛克牺牲了,它被埋在了边防连哨所后的山冈上。埋葬洛克那天,连长换上了一双新胶鞋。他在洛克坟前,给洛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第一次看到那双鹰眼里流下了两行清泪。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抓捕毒贩多日未果,加上洛克作为军队的一员不和战友一起侦破案子,反而去追捕黑熊,所以连长大发雷霆,对洛克动武。

    B.“我”是小说的线索,文章通过“我”与洛克的一次交集以及“我”的所见所闻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高潮是洛克的死。

    C.作者善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内心,文末选取的“换”“敬”“流”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连长因误会洛克而感到自责的心理。

    D.本文精于构思,讲究情节安排的技巧,尤其是小说的结局部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有着鲜明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2.文章在刻画洛克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对于小说中连长误解洛克并对其动武、关禁闭的情节,有人认为合理,有人认为荒谬,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世祖平辽海,熙父朗内徒,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坐事诛。文明太后临朝,追赠假黄钺、太宰,立庙长安。熙生于长安,为姚氏魏母所养。以叔父乐陵公邈因战入蠕蠕,魏母携熙逃避至氐羌中抚育。年十二,好弓马,有勇干,氐羌皆归附之。魏母见其如此,将还长安。始就博士学问,从师受《孝经》、《论语》,好阴阳兵法。及长,游华阴、河东二郡间。性泛爱,不拘小节,人无士庶,来则纳之。熙姑先入掖庭,为世祖左昭仪。妹为高宗文成帝后,即文明太后也。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显祖即位,为太傅,累拜内都大官。高祖即位,文明太后临朝。高祖乃承旨皇太后,以熙为侍中、太师。熙以频履师傅,又中宫之宠,为群情所骇,心不自安,乞转外任。于是除车骑大将军,侍中、太师如故。熙事魏母孝谨,如事所生。魏母卒,乃散发徒跣,水浆不入口三日。诏不听服,熙表求依赵氏之孤。高祖以熙情难夺,听服齐衰期。高祖前后纳熙三女,二为后,一为左昭仪。由是冯氏宠贵益隆,赏赐累巨万。高祖每诏熙上书不臣,入朝不拜。熙上书如旧。熙于后遇疾,绵寝四载。诏遣医问,道路相望,车驾亦数临幸焉。十九年,薨于代。车驾在淮南,留台表闻,还至徐州乃举哀。为制缌服,诏有司豫办凶仪。凡所营送,皆公家为备。又敕代给彩帛前后六千匹,以供凶用。皇后诣代都赴哭,太子恂亦赴代哭吊。将葬,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皆依晋太宰、安平献王故事。葬日,送临墓所,亲作志铭。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B.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骑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C.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D.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假黄钺,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权。

    B.掖庭:亦作“掖廷”,指的是皇子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临朝: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文中特指太后摄政称制。

    D.有司:司指的是掌管,职辈。古代官史都各有专司,凡专司其事的各级各部门官吏都可称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熙出身贵族,喜好兵法。他父亲为官后因事被诛杀,又追赠为太宰,立庙长安,冯熙在氏羌部落长大,喜欢弓箭和马匹。

    B.冯熙深受恩遇,不忘初心。冯熙受内宫宠幸备受瞩目,虽高祖特许冯熙上书可不行臣礼,但冯熙上书依然依照臣子礼节。

    C.冯熙颇有节义,侍亲甚谨。他侍奉魏母孝顺谨慎,就像服侍生母一样。魏母去世,冯熙披头散发、光着脚,并三日不进食。

    D.冯熙担任要职,身后殊荣。他担任过肥如侯、太尉等官职。去世后,皇帝诏令有关部门安排丧礼仪式,并亲自书写墓志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游华阴、河东二郡间。性泛爱,不拘小节,人无士庶,来则纳之。

    (2)熙于后遇疾,绵寝四载。诏造医问,道路相望,车驾亦数临幸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

    2.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如果不具备“________,________”的内外条件,国家就会灭亡。

    (2)《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以外在服饰彰显自己重修美好德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介绍刘裕当年所居之处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这与他“________”的北伐的气势恰好相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不只是物质图景,更是“说出”一座城市内在精神的要素,有“记忆”的城市才是“有温度的”,城市是人的创造和________活动的结果,(   ),表现为一系列的价值。因此,对于一座文化________深厚的城市来说,即便受到自然或人力的破坏,城市建筑被毁坏而仅刺下骨架,人们也不会________忘记它。城市的记忆,是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集体记忆,它通过建筑、仪式和传指符号等中个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记住”关于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物由此超越了物质材料,它更是跳动着城市脉搏的生命体,无论是江南小镇的________,还是北方建筑的厚重高大,都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风格差异,更是区域文化气质的不同,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这种差异,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同时构成自身;同样,当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滥用或破坏,人们的抗议也不仅仅是为了建筑保护本身,而是对城市记忆的自觉守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化  沉淀  轻易  灵巧含蓄

    B.大众化  积淀  容易  灵巧含蓄

    C.社会化  积淀  轻易  灵动婉约

    D.大众化  沉淀  容易  灵动婉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自身的个性和意识终于拥有了,而且还在生活中反作用于人们

    B.它最终拥有了自身的个性和意识,而且还在生活中反作用于人们

    C.它自身的个性和意识终于拥有了,并反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D.它最终拥有了自身的个性和意识,并反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通过这种差异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同时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构成自身

    B.这种差异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同时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构成自身

    C.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这种差异来,城市建筑中同时又在进一步构成自身

    D.这种差异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同时构成自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开启“倍速生活”有其合理之处: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节奏很快,各种竞争激烈,年轻人必须去适应这样的节奏;加之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__。不可否认,“倍速生活”在某些场合的确能够让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实现时间使用的效率最大化,__,比如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如果执拗于“倍速”,可能就成了一种投机取巧,最后吃亏的肯定还是自己。可见,“倍速生活”有利有弊,需要慎重选择。对于年轻人来说,__,特别是认识到只有依靠沉下心来,耐住性子,真正投入到学习和训练当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村庄  野草  夏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一个新生代在成长之初,都可能遭到今不如昔的误解,如:70后被认为不如60后,80后被认为不如70后,90后被认为不如80后,00后被认为不如90后。如今,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的黄金岁月中的最“年长”的00后已经长大成人,或上大学、或入军伍、或闯社会,他们大多已经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

    身为00的你,对这种误解,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与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