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语言应用 1 题,选择题 7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月18日,2018苏州(太湖)马拉松在细雨中开跑。在比赛最后阶段,中国选手何引丽正拼尽全力与非洲选手争夺冠军。此时,有志愿者在赛道旁边给她递了一面湿透的国旗,未交接成功后,又堵截完成。画面显示,何引丽拿到国旗后“手足无措”,跑了几步后还是“扔了”。但原有比赛节奏已被打乱,最终她遗憾获得亚军。一面是代表国家的国旗,一面是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比赛,对运动员在瞬间做出的“取”“舍”选择及“事件”本身,各类媒体热评如潮。

    你有何见解?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看法。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涵和意义,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 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者宠妃死称“薨”。

    C. 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D.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级叫左迁、迁谪、迁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

    B. 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在文化拯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误区。

    第一是生吞活剥,比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那些被简单复制的汉服,就像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演员。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族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量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而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其次是文化造伪。浙江某商人要重建圆明园,这个消息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你不可能使用原来的建材,也无法还原传统的工艺,结果势必弄出一堆低劣的赝品。还有就是民族节日,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不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吗?

    道德过度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问题。一方面道德匮乏,一方面却又道德过剩,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在社会正义方面,比如说对贪官的追踪方面,它扮演过非常正面的角色。有些贪官被摘掉乌纱帽,就是缘于网民的人肉搜索,它是民间政治监督的有效手段。但是对普通公民的搜索和道德围剿,我认为还是过度了。搜索权力的边界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尽快加以界定的。

    篡义阐释往往也是灾难性的。我们今天阐释古代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原典的初始语义,当然你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发挥,但不能严重脱离原义。《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是儒学现代化的价值瓶颈,今天很多人要继承儒家传统,却从这句话里发现它是愚昧落后的东西。为了完成儒学的现代化,必须对这句话开刀,加以全新阐释。于是就有人说,这句话表明孔夫子对妇女和儿童的尊重,因为“小人”可以解释为儿童,“难养”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他们,好好地伺候着他们,这不是非常符合现代价值观吗?但是“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有时是指底层百姓,但更多是跟“君子”相对,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你怎么能把“小人”随意阐释为“儿童”呢?

    对历史器物的胡乱开发,常常会制造出新的文化笑柄。奥运开幕式上“击缶而歌”,就是一个典型的礼制错误。这个缶从先秦以来就是专用的丧器,庄周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敲的就是这种玩意儿。秦国也流行过击缶作乐,那是因为它虽然军事上很强大,音乐和文学却很低级,六国都瞧不起它。汉灭秦之后,缶就只剩下丧器的含义了。到现在湖北民间还有丧歌队的传统,正在申请文化遗产,也就是集体击缶,专门给死者唱挽歌。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让几千个士兵在那里奋力击缶,在下请问导演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

    (摘编自朱大可《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复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恢复汉服,使之融入日常,就要依据所测量的人体的18个尺寸来进行改造。

    B.商人重建古迹以及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大肆推销食品都属于文化造伪的行为。

    C.“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不能随意阐释为“儿童”。

    D.庄周妻子去世时,庄周“鼓盆而歌”,把生活中使用的盆临时当做丧器使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总分结构,条理清晰、论析精当,体现了逻辑思辨性和社会干预性。

    B.文章辩证分析了人肉搜索问题,认为应该尽快界定搜索权力的边界。

    C.文章针对文化拯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举例论证,所举实例古今兼顾。

    D.文章对中国文化拯救过程中的误区从两个方面做了分析和论证,见解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活因素和现代审美观念,不能完全照搬。

    B.当前社会道德匮乏,但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又是道德过剩的表现。

    C.今人阐释古代文献时,要注意原典的初始语义,可以有所发挥,但不能脱离原义。

    D.对历史器物开发要严肃谨慎,应当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否则容易沦为文化笑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笛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喜悦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2.朗风吹《乌苏里船歌》段写得精彩,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就画线句子作简要分析。

    3.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2019年10月9日至11日在银川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往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对等,比得上

    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置

    C.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D.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一类人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C.①樊哙覆其盾于地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郑人盟               范增数目项王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越国以鄙远              项伯杀人,臣活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群臣侍殿上者  ⑥沛公安在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大王来何操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此天子气也 ⑪ 将军战河北 ⑫ 毋从俱死也

    A.①⑥⑧/②/③⑤/④⑨/⑦⑩/⑪⑫ B.①⑥⑧/②⑪ /③⑤/④⑦⑨/⑩/⑫

    C.①⑨/②⑪ /③⑩⑫/④⑦/⑤/⑥⑧ D.①⑨⑩/②⑪ /③⑤/④⑦⑫/⑥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卒起不意  ③进兵北略地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⑪因击沛公于坐

    A.①②③④⑥ B.②⑤⑦⑧⑪ C.①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拓展‘智能+’”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未来的重要基础性技术,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入应用,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是     

    人们在拥抱人工智能、迈向数字社会的同时,(       )。只有      ,研判和防范潜在风险,才能安享“智能+”的时代红利。

    人工智能应用      ,同时也带来安全风险隐患。根据一项调研显示,当前无节制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场景下      的数据收集、专业化多样化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主体难以了解、控制其信息是如何被收集和利用的。信息安全保护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课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势所趋   未雨绸缪   方兴未艾   无所不在

    B.势如破竹   未雨绸缪   如火如荼   无所不在

    C.大势所趋   防患未然   方兴未艾   无所不至

    D.势如破竹   防患未然   如火如荼   无所不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一项调研,当前无节制乱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B.根据一项调研显示,当前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C.一项调研显示,当前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D.一项调研显示,当前胡乱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也需要被正视。

    B.也需要正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C.也需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D.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挑战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也需要被正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