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家与匠人

    叶廷芳

    ①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

    ②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的作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这里所说的“艺术家”和“匠人”都不在于他们的外在身份,而在于他们的内在实质)。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这种智慧来自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无怪乎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因为达·芬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难怪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要求建筑师(西方的建筑师也属于艺术家)掌握11门知识,其中有的知识门类看起来似乎与建筑毫无关系,如医学、心理学等。其实,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③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础知识,离上述维特鲁威要求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自负的师傅还往往坐井观天,让徒弟高山仰止。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他们的宿命。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④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我们的“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与贬低杰出人物的“匠文化”的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而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须知,灵气乃是艺术个性的灵魂,而匠气则是平庸的同义语。正是这种被动性的匠人心态,我们的艺术史少有更新换代的变革。其实,更新换代才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反叛则是这种变革的动力。故最近听到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这样说:“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是一致的。“反传统”并不是不要传统或不尊重传统,它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事实上,正是那些反传统的人才开了新思潮的先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只要回顾一下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美术中的毕加索、音乐中的勋伯格、舞蹈中的邓肯、建筑中的高迪以及文学中的卡夫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就不难理解,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的文学、艺术家都以重复为忌、为耻,所以戏剧家迪伦马特说:“任何古代大家和现代名家都不应享有让人永远仿效的不公正特权。不过他们可以作为我们的激发者和对话者。”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第②段中“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你是如何理解“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句话的?

    4.下列对文本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旁征博引,依次从文学、艺术、建筑三个领域展开论述。

    B.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艺术家与匠人的不同特性。

    C.正是人们现代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艺术的成就才高于古代。

    D.本文语言犀利地抨击了中国艺术家的“匠人心态”,震耳发聩。

    5.结合文意,概括“匠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年的老窝里来。

    ②从窗框伸出的铁皮烟筒悠悠地冒出一缕缕淡灰的煤烟,火炉正在烘除屋子里整个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我从前院穿过前屋过堂走到小院,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③我站在院子里,抽我的雪茄。东邻的屋院差不多成了一个荒园,兄弟两个都选了新宅基建了新房搬出许多年了。西邻曾经是这个村子有名的八家院,拥挤如同鸡笼,先后也都搬迁到村子里新辟的宅基地上安居了。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七八个或宽或窄的门洞里。在我尚属朦胧浑沌的生命区段里,看着村人把装着奶奶和被叫做厦屋爷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在儿孙们此起彼伏的哭嚎声浪里抬出村子,抬上原坡,沉入刚刚挖好的墓坑。我后来也沿袭这种大致相同的仪程,亲手操办我的父亲和母亲从屋院到墓地这个最后驿站的归结过程。许多年来,无论有怎样紧要的事项,我都没有缺席由堂弟们操办的两位叔父一位婶娘最终走出屋院走出村子走进原坡某个角落里的墓坑的过程。现在,我的兄弟姊妹和堂弟堂妹及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眼下的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④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

    ⑤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二十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⑥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我的第一反应是斑鸠。这肯定是鸟类庞大的族群里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我慌忙披衣坐起,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只斑鸠围着另一只斑鸠团团转悠,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

    ⑦我竟然泪眼模糊。

    ⑧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堤上是经过雨雪浸淫沤泡变成黑色的枯蒿枯草。沉落到西原坡顶的蛋黄似的太阳绵软无力。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河水清澈到令人忍不住又不忍心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铜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⑨我久久地站在河堤上,看着那个男子走出沙坑又返回沙坑。这儿距离西安不足三十公里。都市里的霓虹此刻该当缤纷。各种休闲娱乐的场合开始进入兴奋期。暮霭渐渐四合的沙滩上,那个男子还在沙坑与石头垛子之间来回往返。这个男子以这样的姿态存在于世界的这个角落。

    ⑩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标准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自觉尚未无聊到滥生矫情,不过是较为透彻地意识到构成社会总体坐标的这一极:这一极与另外一极的粗细强弱的差异。

    ⑪这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早春。这是我回到原下祖屋的第二天傍晚。这是我的家乡那条曾为无数诗家墨客提供柳枝,却总也寄托不尽情思离愁的灞河河滩。此刻,三十公里外的西安城里的霓虹灯,与灞河两岸或大或小村庄里隐现的窗户亮光;豪华或普通轿车壅塞的街道,与田间小道上悠悠移动的架子车;出入大饭店小酒吧的俊男靓女打蜡的头发涂红(或紫)的嘴唇,与拽着牛羊缰绳背着柴火的乡村男女;全自动或半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与那个在沙坑在箩筛前挑战贫穷的男子……构成当代社会的大坐标。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在这个坐标中找到了心理平衡的支点,也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1.第②段中加点词“暴出”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对文章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写出作者告别妻女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B.第②段景物描写突出了小院的沉寂和阴冷,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复杂与沉重。

    C.第③段写长辈的辞世与年轻人的远离,突出对祖辈的怀念和家道中落的感伤

    D.第⑥段“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表明斑鸠已与作者的生命记忆密不可分。

    E.第⑨段“都市霓虹”与“筛沙石”男子的生活形成对比,暗示了城市的浮华。

    F.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一体,语言苍劲有力,句式灵活多变。

    4.第⑥段写斑鸠叫声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简述作者年过六十仍选择回归故乡小院写作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2)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3)________________,迷花倚石忽已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青眼聊因美酒横。(黃庭坚《登快阁》)

    (5)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陆游,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

    2.“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任选一例写一段赏析文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央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本首诗选自《________》,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______________) (2)何乃太区区(______________)

    (3)谢家来贵门(______________) (4)昼夜勤作息(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见”字用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慈父见背 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4.全诗第一小节运用了哪种传统艺术手法?对表达全诗内容有何作用?

    5.作者借刘兰芝临行前对焦仲卿的话,表现了刘兰芝怎样的品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廉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1.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

    罗 仲 素 曰 教 化 者 朝 廷 之 先 务 廉 耻 者 士 人 之 美 节 风 俗 者 天 下 之 大 事

    2.下列对“异哉,此人之教子也!”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真是奇怪啊!

    C.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D.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3.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了管仲、欧阳修和作者对廉耻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人的观点。

    4.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奋发趁年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