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迤逦(yǐ)      庇佑(bì)     提防(dī)      遄飞(chuán)     果实累累(léi)

    B.哀声叹气(āi)   没精打采(cǎi) 玷辱(diàn)   央浼(měi)       矫揉造作(jiǎo)

    C.怂恿(sǒng)   蕴籍(jiè)    壶觞(shuāng)   盘桓(huán)     翘首以待(qiáo)

    D.潦水(láo)      黑黝黝 (yǒu)  岑寂(cén)    寒砧(zhēn)     酩酊大醉(mǐn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技术的革新与道德的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在技术推动革新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让两者并驾齐驱,愈行愈远。

    ②面对新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国必须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同时,中国外交需要在新的层面有所作为。

    ③某些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敏锐的新闻触觉,不去挖掘有社会意义的新闻,反倒抓住明星的一点隐私就笔走龙蛇,真是可悲可叹。

    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式。

    ⑤在创作之初,他是以写言情小说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而当下却成为了科幻小说创作群体中的有名之士,真是云泥异路啊!

    ⑥这位先生对《论语》的解说,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A. ③④⑤

    B. ①②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食堂开放日,30名家长和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走进该校,体验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监管食品安全工作。

    B.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C.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D.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国人出游已经从走马观花观光游向以文化为导向的深度游转变,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亦崎岖而经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文言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征一国者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或棹孤舟         ④雄州雾列

    ⑤窜梁鸿于海曲    ⑥臣具表以闻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      ⑧则刘病日笃

    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B.①②③╲⑤⑥╲⑦╲④⑧

    C.①⑤⑥╲②╲③⑦╲④⑧ 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祥和。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卷”,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写遍地官宦人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想借此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事二君”的猜疑.

    (3)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2.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从新时代的要求来看,父母不应该单纯是孩子们的“银行卡”,____________,他们将“游客”带入到人生这一繁华旅途之中自由观赏和探索奥秘。_________;“旅客”为长路漫漫遇到挫折而气馁时要给予温柔鼓励。________________,只有父母做好了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游,孩子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顺畅自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袁枚》

    (2)青年时期是要做一点什么事情及变成一个什么样人的一种时机。

    ——曼色尔

    (3)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李大钊

    (4)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

    (5)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历史机遇,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广阔舞台。

    ——王硕威(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