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A. 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 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 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 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A. 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

    B. 极大地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C. 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思想家李觏认为:“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说:“天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宇宙一团生气,聚于一人,故天下归之,此是常理。”这表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制度,倡导民本思想

    B. 认为民众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C. 立足君主权力,肯定社会公利

    D. 反对理学对君主权力的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世纪60~70年代,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都看到“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的优越性。但王韬、薛福成等人只是进行启蒙式的宣传,而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郑观应的这一主张

    A. 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

    B. 表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机已成熟

    C. 体现了独尊外邦而轻视传统的观念

    D. 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9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成立,后又将常备舰队和警备舰队合并,组成联合舰队。而清朝中央并无统一的海军统帅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务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即“华船分隶数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这表明当时

    A. 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 清政府海防体制混乱滞后

    C. 日本海军装备精良战力强

    D. 中国海军近代化尚未起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我国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再到电子表决器;从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到无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其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这表明我国

    A. 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民主发展方向

    B. 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C. 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

    D. 人民代表大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

    A. 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B. 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C. 权力相互制衡原则得以实现

    D. 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理想与罗马教会现实之间出现严重分裂,形成了神性和人欲相分裂的尴尬状况,宗教改革运动旨在以基督教的圣洁理想来批判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促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崛起和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可见,宗教改革的动因之一是

    A. 克服基督教社会的文化矛盾

    B. 推动日耳曼民族的近代化转型

    C. 维护基督教世界内部的大团结

    D. 反对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欺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A. 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 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C. 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 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田庄主的行为记述(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

    记述

    出处

    “世善农稼,好货殖”

    《樊宏传》

    “世以货殖著称”

    《李通传》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仲长统传》

    A. 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

    B.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落实

    C. 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

    D. 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C. 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

    D.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是17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片段。这表明当时

    A. 英国操纵了国际市场的价格

    B. 印度商品在英国的利润较高

    C. 转口贸易是英国贸易主要手段

    D. 英国贸易利润依赖于本国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享有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僧人可不服兵役,不向朝廷纳税,不受世俗法律的管辖等。佛教寺院在接纳信徒的捐施后,通过无偿贩济的慈善活动和有偿借贷的金融活动的结合,从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引导庄园经济向最有利于实现民族融合的方向迈进。因果报应、普度众生的宗教性理念,使寺院的借贷资本具有了神圣性,能够激励借款者提高努力程度还款,不然,就会受到神力的惩罚,转世为畜生。这使得寺院放债有时虽不立文契,仍能按期收回本利。但从非正式和正式制度互动关系来看,单靠宗教信仰来建立商业信用是不够的,还要借助质钾、抵钾、担保以及血缘、政府律法等世俗因素的力量。

    ——摘编自周建波《佛教信仰、商业信用与制度变迁﹣中古时期寺院金融兴衰分析》

    材料二  晚清时期,在杭州的金融市场上,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典当、以汇兑起家的票号、以货放业务为主的钱庄和股份化综合经营的私营银行因业务各有侧重,制度各具特色而活跃。杭州钱庄主要由浙江宁绍商人和杭帮商人开设经营,其中宁绍商人占比最高。杭州典商投资经营的主体是徽商和杭帮商人,如徽商胡雪岩经营的包括杭州在内的江浙两省共有26家典当。晚清杭州私营金融业在中国国门洞开、中外贸易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中逐步发生变化。杭州的典当、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贸易和金融地位逐步确立及金融风潮的迭变环境中盛衰起伏。而杭州被迫开埠通商、划定租界及共同抵制外资力量创建的第一家私营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的成立。兴业银行设立了股东和股东会、董事和董事会、监察人、总办事处、总行行、支行等各类机构。

    ——摘编自刘梅英《晚清杭州私营金融业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寺院金融持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杭州私营金融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近代金融业对当代金融业发展的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0年,在格莱斯顿第一届内阁时期,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福斯特提出的《初等教育条例》。该条例实施之后,在全英各地除了私立学校外,又有了公立学校。两种学校并存为青少年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后来英国实行义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80年以后,英国便逐渐地实行了义务教育和免费初等教育。1872年,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采取秘密投票制,投票人可以摆脱地主和雇主的威胁而自由地投票了。这条法律实施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举的自由,这也是一大进步。1872年,格莱斯顿内阁设立了内政部,开始干涉地方行政事务。最初该部只是监督地方自治机关的活动,对于地方贵族权力做了初步限制。1894年,自由党内阁实行了区的改革:取消了由地方贵族控制的区评议会。

    ——摘编自王荣堂《格莱斯顿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格莱斯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格莱斯顿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美国、英国与苏联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划分问题上,开始打起各自的算盘。在中国杭战问题上,美英认为:已经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达六年之久并做出巨大牺牲的中国,无论是对日作战还是战后有效地遏制苏联的势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样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围绕中国是否加入同盟,以美英为一方与苏联之间不断进行讨价还价。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在莫斯科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声明:四国将采取联合行动,誓将这场反抗各自敌人的战争进行到底。四国认为,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必要在国家不分大小、主权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尽早建立一个公认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叶永坚《傅秉常与美英苏中〈普遍安全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普遍安全宣言》签订时“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普遍安全宣言》签订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冯梦龙(1574-1646)从“六经”经典出发,认为“六经皆以情教也”。情是世界的本译,是

    世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万事万物由情构成,万物因为情而生生不息。在《情史序》中,他说:“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虽事专男女,未尽推侧,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善读者可以广情,不善读者亦不至于导欲。”有后世学者认为:“六经于情,是约之以礼;而梦龙要导的情,是本性之妻情。”无论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都能够交无情为有情,变私情为公情,最终形成一个“有情”天下。冯梦龙对妇女守节表现出赞赏,但在“三言”中冯梦龙对那些已婚妇女再嫁、婚外恋情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在“三言”里,冯梦龙歌颂的是青年男女自主选择的爱情婚姻,对那些阻碍青年男女爱情的势力给予了批判。

    ——摘编自张园园《冯梦龙情教论与三言婚恋题材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冯梦龙情教论思想的特点。

    (2)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情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整理自《美国霸权的无形扩张:软权力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