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选择题 6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急进社会党之手,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这里所说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指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沙皇专制政府

    C. 苏维埃政府

    D. 保守党政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

    A. 分封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世卿世禄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西柏坡会议决定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是

    A. 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

    B.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 为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基础

    B. 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C. 说明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 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 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 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 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 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

    B. 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A. 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 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 “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D. 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发展是民主制度的重大进步。英美俄德的议会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得到较大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C. 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D.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是对共产党民主革命奋斗历程进行概括性的一组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 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日出东方

    C. 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进京赶考

    D. 日出东方---灯塔指引—力挽狂澜—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诗所描绘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主要的政治任务是

    A. 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 推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 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山东的一次著名战役,该战役

    A. 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 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 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D. 是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这种超出寻常的战争承受能力的客观条件是

    A. 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B. 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

    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 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决战鲁西南,直插鄂豫皖,突破合围圈,逐鹿我中原。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威名传!”(《千里跃进大别山》)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一大”对“党的要求……不切实际”,到“二大”时才“循序渐进,有张有驰……”“循序渐进”是指

    A. 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

    B. 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

    C. 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纲领

    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B. 淮海、平津、辽沈战役

    C. 平津、淮海、辽沈战役

    D. 辽沈、平津、淮海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十二铜表法》产生之前,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当时雅典正值伯利克里时代。后来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 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B. 希腊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C. 罗马人曾经借鉴了希腊人的立法

    D.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事实上权力是在公民手中。”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度

    B. 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 雅典民主仅限于城邦中的成年男性公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普鲁士的俾斯麦在19世纪晚期曾说过:“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这句话中的“当前重大问题”是指

    A. 完成工业革命

    B. 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C. 实现德意志统一

    D. 建立民主法治社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①小农经济

    ②土地私有

    ③精耕细作

    ④男耕女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 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

    B. 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 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 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 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 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49年4月,从“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的标语中,从报刊传来的国内形势中,国民党代表看到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思想感情逐渐变化。这反映出

    A. 国民党日益转向国内和平

    B. 国民党受解放区影响而求和

    C. 解放战争检验了人心向背

    D. 国民党代表受到人民热烈欢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他指的制度是指

    A. 秦朝的御史大夫制

    B. 唐代的三省制

    C. 明代的内阁制

    D. 清代的军机处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初郡国并行制度与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的主要相同点是

    A. 是地方行政制度

    B. 都分封了皇族监督地方官员

    C.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都起到了巩固统一国家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评论道在毛泽东执掌权力的27年里,中美和解比任何其他外交政策的创设,更反映了其为中国在世界各主要强国中建立应有地位的决心。”这一评论意在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

    A. 提高了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地位

    B. 改变了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C.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

    ——《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

    材料三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四十六位官员受杖刑,十五人毙命为结果,明武宗最终成行。廷杖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在明朝时期屡屡作为皇帝针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朝臣而下令在朝廷之上对其实施的一种刑罚,并且规模逐渐愈演愈烈。

    ——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下省的职责。比较材料一、二,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明两代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