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选择题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__________,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 __________,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请依据语境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写出恰当而得体的词语。(按规定字数)

    示例:贺人新婚,可以说“祝你们喜结连理”,也可以说“祝你们荣偕伉俪”。

    (1)祝贺人高考得胜,可以说“祝你□□□□”。

    (2)拒绝别人请求帮助,可以说“我实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什么总有人无视事实抹黑警察?为什么警察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换不来个别人最起码 的同情?其原因之一是个别人为了博出位,故意危言危行。

    ②我在I955年秋季开始上刚从哈佛大学访问归来的殷海光先生的逻辑课,在荒凉的校园内、茫然的心境下,先生那样的宏论,对我而言,真是空谷足音!

    ③垄断企业设置董事会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效益,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垄断企业已经出现尾大不掉、利益固化的现象。

    ④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能一直留在这样的小城生活。闲暇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日出日落,瓜田李下生活,好不惬意。

    ⑤张召忠身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拥有军人身份却时常一副“没正形”的样子,年过半百却像小孩子那般无拘无束、胸无城府。

    ⑥收到10万元的善款后,患者激动地说大家的绵薄之力所化成的厚重的爱,我虽然一辈子也报答不了,但将永远铭记于心。”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毕业致辞,校长们也是拼了,年年挖空心思,最后就难免落入重形式不重内容,玩弄词藻,虚伪矫情。对此,有人提出了大学校长应少玩词弄字,多抽出时间上上课的批评。

    B. 《王者荣耀》作为舆论话题,并没有因为推出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而变得平静。围绕游戏与孩子、游戏与健康、游戏与沉迷、游戏与教育等为中心的讨论一直在进行。

    C. 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D.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流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在道家的话语系统里,匠人有着独特的地位。《庄子》涉及匠人十余位,如庖丁、伯乐、为圃者、轮扁、佝偻者、梓庆、东野稷、操舟人、吕梁善游者、工倕、捶钩者等。在庄子看来,道生养万物,万物归辅道。道是人精神的根本来源,匠人精神亦然。天道自虚而万物成,“大匠取法焉”。就根本处而言,匠人精神就是问道、法道、弘道的修为。

    匠人实存于有道的世界中,在追寻道的路径上行走。吕梁善游者说善游有道,其道在于生于陵而安于陵,长于水而安于水,也就是诗意地栖居,顺乎自然。至于具体的法门,可获悉于庄子对匠人之祖工倕的点评,简言之就是心斋坐忘、无我而无物。

    就“无我”而言,庖丁的语境下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没有自我的既定思虑与构想;捕蝉者之道的基本要义是忘己,粘蝉时人与竹竿不别,全然渗透在天地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梓庆削木,见者惊犹鬼神,其道在于做事无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之虑,甚至无形体四肢之思。我是分别的开端,“无我”则无分别,哪里有外物的存在? 庖丁在“无我”之后,“未尝见全牛”;捕蝉者眼中也只有蝉翼,而无其他。若更进一步,则恰如操舟人自虚,知水之性,进而达到“忘水”的境界,实现人、舟、水合一。当然,最高境界是“两相忘”。人与蝉相忘,人不仅忘蝉,蝉也忘人…… 二者相忘于江湖、渗透在洪荒中,世界才彻底打开。

    匠人得道状态的实现,有赖于对物性事理的领悟,要实现由内化而外化。内化介于不可见与可见之间,是对物性事理的把握。外化则是匠人总结出来的法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规矩。它在形而上层面指规律,形而下层面是圆规方矩。传说伏羲女娲之所以被称为人文始祖,在于他们发明了规矩,丈量了天地,赋予万物以边界,使之聚焦自我,从而形之器之。不过,也有人说匠人才是规矩的发明者,其始祖倕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庄子指出倕心中悟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将不可见、不可说的事理转化为可以目视和凭借的法式。匠人们也正是依从了他发明创造的规矩,才得以度天下之方圆。

    匠人不仅内求道,得知物性事理,外化为法式,还要以道入技,即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的书中,匠人对大道的领悟皆呈现在精湛的技艺中。或者说,正是由于对技艺的不断锤炼,才有了道的领悟。庖丁指出不同厨师有不同的修为:平庸者用刀硬砍骨头,所以一月换刀;在此之上者以刀割筋肉,一年换刀;自己之所以能十九年不换刀,并非天生如此,而有一个从初始无状、三年小成到现在依然不断精进的过程。通过日积月累,让技术精进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化境入忘。

    (陈成吒《<庄子>是如何论说匠人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认为匠人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们中的佼佼者可以在有道的世界中取法天道,通过精研自己的技艺达到得道的境界。

    B. 庄子认为,道生养万物,万物归辅道。匠人对自己技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就是追求道、取法道、弘扬道的一种修为。

    C. 庖丁解牛的无我之境是指解牛时没有既定思虑与构想,完全顺其自然;佝偻者捕蝉的无我之境是指人与捕蝉的竹竿交融在一起,随心所欲。

    D. 庖丁解牛,佝偻者捕蝉,都达到了心斋坐忘、无我而无物之境,但这依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应是物我两相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梓庆削木,见者惊犹鬼神,其道在于做事无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之虑,可见无功名利禄之心,才能使人安心定神,专注执着。

    B. 匠人精研、领悟物性事理,然后外化为可以目视和凭借的法式,这法式可以是某种规律、技艺, 也以是某种发明创造。

    C. 匠人实现了由内化而外化,总结出了可以目视和凭借的法式,依然不能称为得道,还要以道入技,也就是将道提升到技巧的境界。

    D. 庄子认为,匠人对大道的领悟都呈现在精湛的技艺中。可以说对大道的领悟越深,技艺就越精湛;技艺越精湛,对大道的领悟就越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事例不属于原文所论“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 日本“HardLock螺母”号称永不松动,老总若林克彦大方地在公司网站上发布了“HardLock 螺母”的设计图纸,仔细讲解了这种螺母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B. “抓斗大王”包起帆顾不得家庭和孩子,日夜做实验,经常去图书馆、情报所查阅资料,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一系列新型抓斗。

    C. 日本树研公司不断刷新最小齿轮的世界记录,其中百万分之一克的齿轮面积大约与一根头发丝的横截面积相同,还均匀分布着5个小齿,像普通齿轮一样运转。

    D. 火药整形是世界难题,中航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徐立平凭着自己30年苦练的技术,雕刻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小于0.5毫米的误差,堪称完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 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一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 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 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2.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3.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 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E. 本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为我们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3.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勋、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文艺上》)

    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此,是交之渐            构:构陷,陷害

    B. 事发,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C. 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 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勋、王励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 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 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2)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偷。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 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 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 “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贴切的一项是(   )

    A. 讽刺某些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B. 讽刺某些人自吹自擂,夸大成绩。

    C. 赞扬某些人兢兢业业,一心为公。

    D. 讽刺某些人不自量力,自我夸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不足。”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