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单选题 1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5 题
  1.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B.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 本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 1992年“九二共识”

    C. 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 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民主制度,被誉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摇篮”的是

    A. 古代雅典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埃及

    D. 古代罗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与“那个悲惨的时候”相关的是

    A. 七七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 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此,政府采取的制约措施是

    A. 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 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C. 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 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撤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各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

    B. 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C. 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 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灭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五德之运”学说,“以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为水德”。这突出反映了

    A.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 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C. 礼乐制度被皇帝强化利用

    D. 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C. 《马关条约》和中共诞生

    D.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或很少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的主要意图是

    A. 指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 确保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

    C. 要求迅速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

    D. 防止辽沈战役中东北敌军的南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元朝的中央机构

    B. 皇帝的顾问机构

    C. 专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而设立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C.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公元前5世纪,有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雅典,你是一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雅典

    A. 经济富庶农业发达

    B. 对外战争大获全胜

    C. 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 疆域辽阔国家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袁世凯统治期间仅1912年至1914年就有唐绍仪、陆征样、赵秉均、熊希龄四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观。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B. 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 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1年,黄花岗之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浪翻波连,汇成辛亥风云。经过庚子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前无古人的变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简述“庚子以来”革命派为实现这一变化所作出的努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二  第11条:“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权利法案》颁行的目的是什么?它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请结合材料归纳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判断德意志帝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与英国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判断我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由此,判断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觉醒还表现在开始了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大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外,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达到8000到10000人。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放下了看不起日本的身段去看看日本是怎样自强的,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摘编自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在中国的战事耗费了日本战争总开支的35%——即340亿美元中的120亿——另外还有396,040名日本人战死,更多数量的日军受伤。在中国一方,中国动员了1,400万人,总伤亡达3,211,419人——包括1,319,958人阵亡,1,761,355人受伤,130,126人失踪——而且还招致了14,640亿元法币的可怕战争债务。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留日热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日双方造成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