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周厉王为了扩建宫殿,赊买了鬲从一块地。鬲从怕周厉王不给钱,周厉王就托人捎话说:假如说我最后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就让老天爷罚我被流放好了。这说明当时

    A. 已出现土地交易

    B. 王室权力衰败

    C. 宗法分封制瓦解

    D. 货币地租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时期,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等,无不凭借其宗族势力,令王室吃尽苦头,致使公室有了“去大族不逼”的感叹。这说明

    A. 分封制崩溃之源

    B. 宗法制瓦解之困

    C. 世官制兴盛之始

    D. 大一统形成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伯里克利时期,除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意味着

    A. 下层民众亦可参与政治

    B. 雅典民主发展遭受挫折

    C. 公民权益将得不到保证

    D. 公民内部政治权的普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应“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国家政府日常运作”的思想逐渐消失了,议会“承担起了支付政府日常经费的责任”。这一变化有助于

    A. 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B. 确保王室巨额消费支出

    C. 强化国王对议会的依赖

    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毛泽东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有学者在谈及近代中国某次革命事件的实际代价时,列举事项如下。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筹备时长

    历时7个月

    所用资款(包括善后费用)

    达23万元(占十次革命总费用的40%)

    结果

    参加者170人,死难86人。死难烈士多为留学生和同盟会中坚。附:事后当地总督的上奏报告:“乱匪歼灭殆尽,城内外商民始终均未受扰,地方一律安谧。”

    A. 损失巨大,收效有限

    B. 行动失败,然精神可嘉

    C. 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D. 革命即成,可伤亡惨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06年,清末推行官制改革,两广总督岑春煊被罢免官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调至京师,实际上也是明升暗降。此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是

    A. 清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B. 官制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C. 清廷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 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到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 平民的不断斗争

    C. 统治者价值取向变化

    D. 人文主义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题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中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以及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左右;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的17.2%左右。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