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29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粱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粱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A. 《天津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 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古罗马有一个人把洗衣店告上法庭,要求店家赔偿被老鼠咬破的衣服,其理由为:“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保管好,事先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依据罗马法,最后法庭判决洗衣店赔偿全部损失。该案例主要说明了

    A. 司法程序严格完备

    B. 审判非常重视证据

    C. 法律维护平民利益

    D. 审判体现契约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商鞅变法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汉初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保护耕畜的法令,一直为历代所沿用。这说明:

    A. 牲畜比较缺乏   B. 牛耕广泛推广

    C.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 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美洲社会的进步

    B. 美洲国家的独立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欧洲的殖民扩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追溯其历史渊源应该始于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在地方设通判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

    A. 全球化趋势

    B. 多极化趋势

    C. 一体化趋势

    D. 区域集团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全球通史》记载:“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B. 工商业市镇兴起

    C. 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D. 白银的广泛流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

    A. 官营手工业发达

    B. 商品经济日益兴盛

    C. 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千百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下列文献中,在美国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人权宣言》

    D. 《民法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6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汽船的出现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从方形到球形,后来一次航行证实了地是球形的科学真理,这次航行是

    A. 麦哲伦航行

    B. 哥伦布航行

    C. 达伽马航行

    D. 迪亚士航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A. 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 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 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 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 思想解放的程度

    B. 中央集权的强弱

    C. 经济结构的差异

    D. 海军实力的高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D.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唐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

    A. 由“帝制”转入“民治”

    B. 由“器物”转入“制度”

    C.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D. 由“近代史”转入“现代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宋代汴京城内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当铺,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复开张”。这一现象说明

    A.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D.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提出一国两制政策

    B. 提出一边倒政策

    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极端贫困

    C. 自给自足

    D. 自产自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央视公益广告《回家的路》,展现了扎根于中国人心底的回家过年情结。与这一现象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刘芃、朱汉国主编的《历史学习精要》认为:“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殖民扩张掠夺

    C. 西方的黑奴贸易

    D. 中国的改革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土地兼并

    B. 重农抑商

    C. 闭关锁国

    D. 井田制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室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辞需要的一切”。l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当时,文艺复兴鼓励人们勇于冒险,大胆迫求财富以实现个人价值。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三: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各大洲结束了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最活跃的是欧洲的商人们,他们把中国的茶叶、丝调等物品运到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销售,然后把欧洲、美洲的物产运到世界各地。商人们赚取了利润,而物产的流通则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摘编自《历史地图册•必修Ⅱ》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指事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  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

    (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