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A. 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C. 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D. 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A. 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 《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C. 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 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宋都城开封处于开阔平原上,极易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且这里经常发生洪水和河道淤塞的问题,北宋统治者曾数次想迁都但最终都未执行。这是由于开封

    A. 毗邻洛阳利于理学传播

    B. 地处平原便于城市规划

    C. 临近运河便于南北沟通

    D. 市坊分开利于商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 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 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 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

    B.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C. 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 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6、17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不再愿意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更愿意将其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因素有

    A. 农村劳动力的增加

    B.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 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建立了起来。这些组织的建立

    A. 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紧缺

    B. 打破了垄断资本对世界资源的控制

    C. 导致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实现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A.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 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D.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79.6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争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

    ——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欧参战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丁积,字彦诚,宁都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新会知县。其时,新会为“广藩巨邑,素号难治”。丁积积极提倡洪武礼制,挑选耆老教导百姓,又召集游手好闲者到县衙,每天读朱熹编纂的启蒙读物《小学》,并为他们解说。民间有信巫信鬼的陋俗,丁积毁淫祠、禁妖巫,对节烈义士极力表彰宣传。他还规定婚礼标准,不准“超前”消费。宫中受宠太监梁芳的弟弟梁长横行乡里,高利盘剥,强索过倍。丁积将梁长的高利贷借据全部烧毁并将其逮捕下狱,使权豪们再不敢胡作非为。当时百姓为赋外增加的“月供钱”所苦,甚至有贫困人家被逼卖儿卖女。丁积明令将其废除,并下令除正常赋税外,不得再向百姓收取一文钱。《明史》和《宁都直隶州志》为其立传,以记述其生平功业事迹。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模范知县丁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积治理新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丁积受到后世推崇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

    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所学的现代史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