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 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 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 93%下降到28. 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A. 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 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官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孝。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A. 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旁落

    B. 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 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B.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D.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河间王国先后被分为兹﹑旁光等11个侯国,淄川王国被分为剧﹑怀昌等16个侯国,代﹑鲁﹑长沙﹑齐等王国也被分为几个或十几个侯国。这一局面的出现

    A. 导致国家分裂,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是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相统一的结果

    C. 实质上是对郡国并行制的继承和发展

    D. 说明汉初统治者在治国体制上的困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

    B. 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

    C. 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D. 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

    A. 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

    B. 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

    C. 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

    D.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如图是周相《罗马法原论》(上下)的著作目录,由目录可以直接得出罗马法

    A. 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

    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保护平民利益

    C. 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

    D. 强调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纽约时报》报道,白宫于2017年5月9日宣布,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根据司法部建议,解除了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的职务。科米在2013年被时任总统奥巴马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他是历来第二位被解雇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特朗普此举

    A.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B. 表明了司法部的地位高于联邦调查局

    C.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 反映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不可调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中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

    A. 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B. 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

    C. 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D. 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71年4月16日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这表明该宪法

    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权就是政权。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思想分裂严重

    B. 民众思想落后

    C. 实现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成熟

    D. 辛亥革命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D.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2018年1月14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

    A. 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客观

    B. 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

    C. 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

    D. 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A. 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 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C. 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A. 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 直接导致民族丁业陷入困境

    C. 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D. 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A. 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

    B. 表明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

    C. 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D. 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B.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超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C. 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D. 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岳建勇在《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下列能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是

    A.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B. 发动朝鲜战争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加强与加拿大合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魏源撰《道光洋舰征抚记》认为,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 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 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为了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西方化”。中国花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清楚奋斗的含义。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议会监察制度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模式。英国议会议员的监察权力包括选举权、立法权、预算权、审计权、质询权、不信任权、弹劾权、纠正权、调查权等权力。议会有权调查政府施政情况,有权调查官员公私生活,以便补救纠正。后来,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英国议会的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其薪金退休金也有立法规定,从统一基金中开支,由于有了这种保障,才有力地保障了其工作的独立性。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华帝国国力强盛,传教士不能“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拿宝剑”,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文化渗透,而必须采用适应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策略。1582年利玛窦到肇庆后,极力结交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及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赠献日晷、自鸣钟、地图等“方物”,并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同文指算》《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方便传教。耶稣会士明白想楔入中国社会,必须适应中国习俗,为此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很多传教士在意识到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后,为自己取具有中国韵味的名字,并改穿儒服,以“西儒”形象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在传教同时,罗明坚和利玛窦合编的《葡汉辞典》,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著《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摘编自《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望厦条约》、《北京条约》中关于允许外国来华传教的条款,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依据。一些传教士鼓吹对华发动武装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激起国人对基督教的仇恨和排斥,各种教案频频发生。传教士采取了多种活动改善基督教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都有传教士的影子。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创办文化事业,在19世纪后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约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1840—1919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大约创办了5000所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还积极参与中国的赈灾活动。李提摩太曾说:“(赈灾活动后)一些国人对传教士的称呼从‘洋鬼子’转变为‘洋大人’,这体现了一部分国人已经在外国传教士所给予的‘恩惠’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摘编自《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明末清初相比,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评析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勾画中国式的现代化蓝图时,注重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未来方向。正如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所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建国以来又一次较为明显的社会转型。

    ——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特征和具体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