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5 题
  1. 《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表明战国时期

    A. 有军功的人才得到重用

    B. 贵族政治受到巨大冲击

    C. 兼并战争加快社会流动

    D. 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隋初,文帝接受大臣建议,“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一做法

    A. 打破地方政权垄断,健全社会组织

    B. 深化对基层官吏监察的强度

    C. 破除宗法体制,巩固国家政权统

    D. 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制度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近两百万。新学堂的大量增多

    A. 加剧了政局的不稳定性

    B.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D. 推动清廷变革挽救了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濮兰德在《李鸿章传》一书中写道,“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所有动乱都不相同,因为这场运动开始掺入了西方势力的因素,而且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客观上催生了近代民族工业

    C. 迫使清朝政府改变政治制度

    D. 沉重地打击瓦解了清朝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作者旨在说明

    A.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及多元化趋势

    B. 古代希腊与周边民族交往频繁

    C. 希腊文明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

    D. 东方文明始终走在世界的前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权利法案》签订后,威廉三世直接任命内阁成员,出席并主持内阁会议;1702年继位的安妮女王,一贯坚持“臣为君仆”的传统观念,屡次根据自己的好恶任免大臣;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乔治三世的强烈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小皮特被迫辞职。这表明

    A. 《权利法案》有名无实

    B. 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

    C. 英国议会不具有独立性

    D. 英国内阁制度还未正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9年初,党中央刊物《红旗》在一篇文章中,称赞“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的武装反抗的要求,横行于湘、鄂、闽、粤各处。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他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严重的意义。”这说明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得到了党内认可

    B. 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正式形成

    C. 与国民党全面对抗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

    D. 中国革命全面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在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适地适产主义”,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等;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加强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

    B. 推进占领区工业化的进程

    C. 缓解美日太平洋战争压力

    D. 强化对沦陷区经济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1947年2月到1948年2月,苏联先后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其意图是

    A. 遏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B. 应对东欧国家经济危机

    C. 打造苏联为首的经济共同体

    D. 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庄子•则阳》篇说:“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古代的一种农具,碎土块,平整土地用。)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飧”这说明

    A. 轮耕制度在当时普遍出现

    B. 耕作技术水平低而导致欠收

    C. 铁犁牛耕推广增加了收成

    D. 精耕细作是增产的必然选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徐一夔的《织工对》记载:杭州根据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来规定工资,“吾艺固过于人,而受值与众工等,当求倍值者而为之佣。已而,他家果倍其值佣之。主者阅其织果异于人,他工见其艺精,亦颇推之。主者退自喜曰:得一工,胜十工。倍其值不吝也。”这段史料

    A. 是研究元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始史料

    B. 证明资本主义萌芽在元代已出现

    C. 可作古代经济关系变迁研究的素材

    D. 就史料研究而言,毫无利用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业

    B. 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代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七《食货志•一二•物产》记载:“闽缎机故用五层,明弘治间有林洪者,工柕轴,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缎机为四层,故名改机。”这表明明代中期

    A. 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

    B. 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

    C. 缎机革新推动吴地发展

    D. 小农经济受到明显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学家郭廷以说:“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这里的“非变不可”主要是指

    A. 走私鸦片,扩大商品市场

    B. 诉诸法律,建立协调机制

    C. 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D. 政治结盟,实现经济互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特别强调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并认为资源的勘探进度和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表明新中国的矿业勘探

    A.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B. 抑制了轻纺工业的发展速度

    C.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完善

    D. 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有人这样描述: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

    A. 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

    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 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

    D. 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全球通史》载:“从1920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成,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收入也在减少。”这表明此时美国

    A. 经济出现“滞胀”

    B. 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C. 社会经济隐藏危机

    D. 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一位苏联领导人在出访美国时曾说:“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这位苏联领导人所实施的追赶美国的一系列措施

    A. 开辟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B. 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 直接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

    D. 实现了赶超美国的奋斗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化似乎正进入“大门时代”--全球化仍在继续,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说法,“一道道墙”被砌起,这些墙上都有门,“各国可以随心所欲打开或关上这些门”。由此可知,材料

    A. 揭露了全球化对国家经济权的侵害

    B. 认为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经济联系

    C. 肯定了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

    D. 批评了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甲骨文中,“册”象征着一捆用两道绳编连起来的简,“典”象征着把“册”放在几上。《尚书•周书•多士》记载周公对殷代后人的训示:“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西周金文中也有“典”和“册”的应用,从春秋一直盛行到东汉末年;完全绝迹,则是公元四世纪的事了。这些记载说明

    A. 竹简是商代书籍的主要材质

    B. 甲骨文出现早于竹木简

    C. 早在商代就有了记事的书籍

    D. 典册有社会教化的职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春秋时期,儒学宗师孔子特别强调公信力,认为“民无信不立”,“正而不诈”是基本的作战准则,战国后期的韩非子则认为“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这一观点的变化表明

    A. 诸侯争霸抑制民本思想

    B. 社会思潮受制于时代发展

    C. 儒学变迁注重历史传承

    D. 社会转型助推军事体制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苏格拉底说:“富有正义感的人如果打算生存下去,哪怕是让生命延续很短的时间,就必须过一种平民的生活而不从政。”苏格拉底这一主张

    A. 肯定了雅典民主制

    B. 唤醒了人们民主意识

    C. 批判雅典民主弊端

    D. 带有专制主义的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尤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反映了宋词

    A. 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

    B.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C. 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

    D. 题材范围逐步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进化论出现新的发展趋向

    B. 进化论宣传主观色彩强烈

    C. 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D. 学习西方的实用主义倾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在巴尔扎克写作室的壁炉上,有一尊拿破仑雕像,在其底座上写着巴尔扎克的座右铭:“彼以剑锋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竟其业。”这体现出巴尔扎克的创作动机是

    A. 消灭欧洲的封建势力

    B. 宣扬自由、平等思想

    C. 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

    D. 展现金钱社会罪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发起者

    主要内容

    1874年

    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克高旺

    成立了一个拥有60多名女性成员的“天足会”,规定入会女性不得缠足。

    1878年

    英国里德夫人

    在上海成立“天足会”,影响逐步扩散到江苏各地,印制了大量宣传材料,广为散发。

    1898年

    康有为

    在广东创立了不缠足会,会员上万人;天足运动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展起来。

    1898年

    宝复礼、丁家立

    在天津成立“天足会”,提倡去除妇女缠足的陋习;戊戍变法失败后,不缠足运动暂告一段落。

    1898年

    光绪帝

    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光绪帝发上谕禁止缠足。

    1901年

    慈禧太后

    下达懿旨,劝禁缠足;封疆大吏纷纷响应。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禁止缠足。学校教育和公共宣传都遍布天足内容,反缠足成为大势所趋。

    1937年

    苏区政府

    颁布禁止缠足的布告,指出妇女缠足是一种“野蛮的伤天害理的封建习惯”,放足是解除妇女身上的“锁链”。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下达了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命令中说:缠足现象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且有害于妇女健康,妨碍妇女参加生产,必须加以禁止。

    ——王志辉《天足会与脚的解放》(《天津青年报》)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依据史实,学者对近三百年的唐朝171起进谏事件做了统计,纳谏者114次,进谏成功率为68%,从进谏数量与纳谏的成功率来看,太宗朝均首屈一指:进谏37起,魏徵“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达数十万言,均能切中皇帝之失。进谏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些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例如,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宣布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等十余人为各州刺史,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绝大多数朝臣包括谏官,都坚决反对,李世民终于改弦易辙。

    ——王春瑜《唐代监察制度特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议会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议会的质询事项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质询制度,并为其他议会内阁制国家所采用,它除了质询者和被质询者之间的问答之外,往往构成议会的议题,产生议会辩论,并可能导致议会对政府提出信任与否的表决,从而导致政府的危机。正如英国法学家詹宁斯所说:“一个议员无论是想要纠正一件错事,还是想要攻击哪个大臣,提出质询的权力总是重要的。它迫使各部在它们的行动中谨慎小心;它能防止一些小小不公平之事,这些事情是如此普遍地和官僚主义连在一起的;它迫使行政人员去注意个人的不平之鸣。”

    ——《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进谏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乡村重振运动出现根本性变化。1965年联邦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7%,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联邦德国从1961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竞赛分为县、区、州和联邦四级平台,获胜者冠以“金牌村庄”。1998年以后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衬生活品质“转变。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变成了德国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朴宁静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和归纳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安德鲁•杰克逊之前的几位总统的权力明显受到国会的制约,联邦政府权力重心在国会,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立法机关。面对这种不利形势,杰克逊决意扩大总统的否决权和任免权,“在两任期间共否决12项,超过以前任何一位总统”。

    以“轮流任公职制”取代当时的官员任职不定期制,在安德鲁•杰克逊上台的第一年撤换了约1000名官员,在8年总统任职期,共罢免20%的行政官员。美国一位史学家写道:“轮流任公职制和平地推毁了一个阶层对官吏的垄断,缩小了人民和政府之间的距离,是建立民主政府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这项改革是在“赃物属于胜利者”特权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人唯本党党徒和支持者。美国历史上曾长期按“政党分赃”委任官吏,结果弊端渐多,影响恶劣,人们深恶痛绝。殊不知“政党分赃制”“源于“轮流任公职制”。

    ——小施莱辛格主编《美国民主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杰克逊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评价杰克逊总统的政治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斐迪南大公遇刺后,贝希托尔德(奥匈帝国外交部长)接受了康拉德(奥匈帝国参谋长)一直在鼓吹的理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最薄弱,如今已经浪费许多好机会。他认为,未来几年好机会不多了。现在塞尔维亚变得越来越强大,俄国也在慢慢恢复国力,所以他和康拉德都决心不能让下一个好机会从手中滑落。在斐迪南大公仅遇刺48小时后,他就呼吁给予“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此后,事件接连发生,形势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战争的威胁越来越真实。不仅维也纳、柏林、彼得堡意识到战争可能性,就连伦敦、罗马、巴黎也朦胧地感觉到这是一次真正的危机。那些有能力决定欧洲命运的人,都曾做过一些推波助澜的事,从而加速欧洲坠入战争。

    ——梅尔《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贝希托尔德呼吁给予“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世界性质的大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材料:刘健政治生涯中的主要业绩及影响正是在号称“中兴”的弘治时期与正德初期,是处在密勿之地的内阁中,以皇帝重要辅臣的角色实现的。刘健学问博大精深,敢于仗义执言,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政治地位和影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明世宗实录》在概括刘健一生政治经历及作为时说:“健,性简静,重风节。在翰林闭户读书,不事交游。入阁,练习章,有经济才。既受知孝庙,尽言匡正,多所采纳。大渐之日,召至榻前,顾命累卜数言。逮事武宗,册大婚、耕藉田、幸太学、颁诏天下,肃然正始。会逆瑾导武宗游畋荒政,健累疏,极请诛瑾,皆不报。遂谢政归。人称健进退有古大臣之节,为近世贤辅云。”清代,张廷玉等人奉敕纂修《明史》中也称:“健学问深邃,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为首辅期间与李东阳、谢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

    ——颜中其《近几年历史人物研究状况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健政治生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论对刘健生平研究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