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重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丸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

    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的不同需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B.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C.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D.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它持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其人才选拔机制是十分先进的,对我国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在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遥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几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做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人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人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持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几十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2)第③段中划线的两个词语“根植”与“移植”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4)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穿越黑白星际,他就像“风清扬”

    围棋历史悠久,昌盛的中日韩三国都有属于自己的围棋大师、泰斗、棋圣,但如果要票选一位三国棋迷都公认的伟大棋手,无疑是吴清源。这个伟大的头衔后面,也注定不会跟上“之一”。杨振宁说,吴清源之所以比爱因斯坦伟大,是因为物理界的第二还能和爱因斯坦交手,而围棋的世界,连“望其项背”都没人敢自称。

    吴清源的名字,早就跨越了国界,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一枚沉甸甸的世界文化印戳。武侠宗师金庸心目中,可以和吴清源对等的大侠,是自己小说构架中独孤求败的“风清扬”。吴清源百岁的一生,跨越了近代历史最颠沛剧变的两大世纪,而他本人传奇的百年,经历的绝对比任何武侠小说更为精彩灿烂。

    吴清源时代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作为棋手的吴清源,最傲人的战绩,自然是十番棋。日本当时的十番棋采取升降制度,在棋手视段位荣誉高于一切的年代里,十番棋的残酷和传奇自不待言。

    1939年,为争夺本因坊秀哉去世后棋界第一人的地位,吴清源被推上了升降十番棋的舞台。他先后打败了木谷实、大前辈雁金准一、师兄桥本宇太郎、前辈岩本薰。1951年吴清源与战后日本首位九段棋手藤泽库之助进行了争夺棋界霸主的顶级决战。不过藤泽发挥不佳,以2胜7负1和惨败降格。由此,吴清源在前辈、同辈、后辈中的“昭和之棋圣”,不世之王者的地位,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创新棋士开创宇宙新布局

    不败于天下,可以测量出一位棋士的武功,而在更为看重文治的传统文化里,吴清源对于世界围棋的贡献,则在于他开创了新布局。金庸之所以将吴清源比作自己小说里最无敌的“风清扬”,两人的一大共同点是爱创新:“吴先生有一段时候,所谓日本最高的高手,全部被他打败,发扬我们中国的围棋的精神,像独孤九剑这样没定式的,(招式)随时可以变化的,绝对创新,变化无穷,所以对方也招架不了,好像风清扬这样。”1933年左右,吴清源和木谷实有意识地在各种棋战中打破常规,在布局阶段即占据高位。第一次十番棋,不顾日本旧时代权威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可见吴清源革新围棋的决心和胆魄。

    此后,这种更具效率和速度,打破边角束缚的“新布局”成为开创现代围棋的主流,这种思潮也延绵至今。

    晚年,吴清源依然不为年龄所束缚,潜心开创“21世纪围棋”的研究。他将中国《易经》阴阳调和、变化无常的思想放入围棋中,吴清源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吴清源认为,上个世纪的围棋是一种“部分”的围棋,棋手们过于重视局部的得失。“21世纪围棋”将是一种“全部的围棋”,是朝着整体、全面的方向发展,而不在局部纠缠。

    川端康成正执笔“吴清源棋谈”时曾访问吴清源。他曾自述:“我认为,围棋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它的重点不在于竞技或争胜负,而是调和。由一枚一枚讲究均衡的棋子最后所构成的一盘棋,便是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

    漂泊棋士三次更改国籍

    吴清源一生,唯一的争议点就是国籍。这位出生在战乱飘零时代的棋圣,一生有很多无奈。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七岁学棋,青少年时期,在中国棋坛中已无敌手,天才的盛名让他当时享誉中日棋坛。14岁那年,吴清源与母亲及哥哥一起东渡,在和日本三位棋手过招后,正式定为三段。

    1936年,吴清源改国籍为日本,那时,距离他在日本学棋生活已经过去了八年。对此,吴清源自传中曾写道:“在日本的中国人,受到歧视,也有人受到过实际的威胁,因此,我对自身的安全也很担心,但是一边下棋一边读书是行不通的,再说我还要养活一家人。最后我决定一个人加入日本国籍,选择了留在日本。”

    自传里也有写道,他如何放弃日本国籍。“到了1946年,突然有一天,一些在日华侨到我家,并且拉着我去了我所住的杉并区的派出所。他们强迫我放弃日本的国籍……后来,他们交给了我一本中华民国临时护照。”

    再次加入日本国籍,是1979年。“我于1979年再次加入了日本国籍,时年65岁。战前,从中国国籍转为日本国籍,是因为当时是战争年代,受形势逼迫不得已。再次加入日本籍,较之我自己,更多的是考虑到孩子。”自传里,吴清源很详细地道出小儿子因国籍问题,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最后一次变换国籍,吴清源是站在了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角度。

    其实,对于大部分真正理解和敬重吴清源的棋迷来说,国籍根本不是问题。国手李喆在微博上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不知何时起,网络愤青们将矛头对上了吴先生。身世飘零,远渡扶桑,吴先生在特殊时期精神上的痛苦孤独不知又有几人能够承受,几人能够超拔。古往今来,超越时代之人,必受当时宵小之攻讦。”

    【相关链接】

    (1)“碰到苦恼的事情、感受到周围压力的时候,吴老师会背诵白居易的诗歌:‘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老师喜欢一句话:‘暗然而日章。’这句话出自《中庸》,讲述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江铸久回忆吴清源)

    (2)吴清源父亲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痴迷围棋,归国时更带回了大量难得的日本棋书。吴清源对围棋有过人的天赋,对棋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在父亲的鼓励下,进而逐渐养成了长时间特别投入研究的习惯,提高非常快,吴清源除了学习父亲带回来的日本书籍,又吸收了我国古棋的独有精华,在击败福建籍同乡林贻书老夫子后,“围棋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振宁把吴清源和爱因斯坦做比较,认为吴清源更伟大,是因为吴清源所取得的成就比爱因斯坦更伟大。

    B.文章对吴清源在十番棋上取得的骄人战绩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以此突出吴清源在日本“昭和之棋圣”名号并非虚传。

    C.吴清源敢于打破常规,开创围棋新布局,是他在十番棋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因素。

    D.吴清源认为上个世纪的围棋是一种“部分”的围棋,缺失整体观、全面性,没有出路,得不到发展。

    E.文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吴清源的生平,传主形象更加客观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请结合文本谈谈标题《穿越黑白星际,他就像“风清扬”》的作用。

    (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漂泊棋士三次更改国籍”所体现的传记写作特点,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请结合所供材料简析吴清源在围棋界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之        当:承担。

    C.至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之籍             著:彰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①,往事后期②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②后期:日后的约会。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请加以分析。

    2.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作者从中获得的不是“乐”,而是“愁”,这是为什么?请加以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诗中经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绪,《离骚》中表现他对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至塞上》中,作者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因其写景壮观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大题作答。请用2B铅笔填涂选做标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人家给咱们介  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  如雷贯耳  弄巧成拙

    C.移花接木  大名鼎鼎  弄假成真

    D.改名换姓  如雷贯耳  弄假成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昨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公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获得感”、“主要看气质”等流行语入选。

    B.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__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________。________。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④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言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__①__,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___②__,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___③__,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