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课内阅读 1 题,课外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

    C.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①②⑤④③ B.③②①④⑤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枯涸(hé)    蜷曲(quán)   拈轻怕重(niān)

    B.收敛(liǎn)   滑稽(qǐ)     神采奕奕(yì)

    C.匿笑(ruò)   坍塌(tān)    头晕目眩(xuàn)

    D.蹒跚(pán)   感慨(kài)    踉踉跄跄(liàn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搓捻  缭亮  翻来复去 B.葱茏  询职  人迹罕至

    C.伶仃  劫掠  沉墨寡言 D.点缀  倜傥  妄下断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刘老师几十年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B.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意见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给人们塑造了一个除恶灭邪、神通广大的大英雄。

    D.王祥总是苦心孤诣地钻研功课,按时完成作业,因此,他的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B.《写字》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C.《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D.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放学回到家,妈妈递给小玉一杯茶,小玉喝了一口说:“妈,你想烫死我吗?”

    B.“因一点事耽搁,我来晚了。”张华一边擦汗一边对等候多时的朋友说:“还请见谅。”

    C.小马提醒小红:“过马路不要玩手机,太危险啦!”小红回应道:“多管闲事!”

    D.公交车上小雪冲着身边的小伙子吼道:“不要再挤了,我都要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奋然向前。

    B.《秋天的怀念》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人间》等。

    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内容多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它与《诗经》《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对名著《西游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B.“三打白骨精”写白骨精先后变成女儿、母亲、哥哥来欺骗唐僧,被孙悟空一一识破打死,唐僧以为悟空打死了三个无辜的人,因此赶走了悟空。

    C.小说取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叙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情节跌宕起伏。

    D.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使用的兵器分别是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降魔月牙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说茶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下列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喝茶是一种文化现象。

    B.茶作为文化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C.现代社会,茶的文化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D.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下列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老舍的话是为了突出强调在中国喝茶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事情,引出说明对象。

    B.文中④⑤⑥三段说明,是按照茶的影响力由小到大,由对个人的影响到对群体的影响来说明的,按一定逻辑顺序,不能更改。

    C.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喝茶能化矛盾冲突为彼此和睦”。

    D.在我国古代,只有宫廷权贵才以喝茶为享受,平常百姓只是用茶解渴而已。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像花生一样活着

    耿艳菊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______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

    ⑦⑧

    ______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

    4.请说说文章的标题“像花生一样活着”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内阅读 共 1 题
  1.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意将隧入/身已半入

    C.久之/毙之 D.投以骨/静以修身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A.一屠晚归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洞其中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也是一部文言小说集,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作。

    B.本文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文中的狼贪婪凶残、阴险狡诈;屠户则自始至终表现得勇敢机智,这也正是他能够战胜狼的重要原因。

    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

    D.本文第⑤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狼的憎恶之情,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外阅读 共 1 题
  1.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注释)①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②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③跳踉(liáng):跳跃。④㘎(hǎn):同“吼”,怒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蔽林间窥之。____________

    (2)益习其声。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黔之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 曹操 《观沧海》 )

    (3)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 王湾 《次北固山下》 )

    (4)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抒发了他为国征战的心声诗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6)默写《峨眉山月歌》: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诚信,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有人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少年儿童做人的根本,但有人说,诚信是“傻子”的代名词,讲诚信就是吃亏。对此你怎么看?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

    (2)(故事链接)下图与教材内容相关,请简要概括故事的情节。(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一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对联。

    上联:读书在于明理

    下联: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

    以《     依然》为题,叙写自己的真实故事。

    要求:(1)在     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