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将下面的语段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教育是事业,事业以献身为意义;同时它又是以求真为价值的科学;教育是艺术,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生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写给某大学自主招生办公室的自荐信(节选),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①我刻苦学习,成绩排得很前。②我一个劲地钻研数学,在2016年全国数学大赛中获一等奖。③我在计算机、体育方面均有建树,曾在省机器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取得过校运动会400米第一名的好成绩。④如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加倍努力,⑤争取成为贵校的天之骄子。

    (1)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其作者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②作者认为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而且也是一条贸易路线。其实丝绸之路的叫法,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先提出的。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而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③作者并不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它还是一个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④丝绸之路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作者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

    ⑤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 彼得•弗兰科潘在书中用修辞手法精心编排了25章,提示了丝绸之路上流通的并不只是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C. 因为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所在,所以如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 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

    B. 本文从丝绸商道贸易线路、展示文明魅力的舞台、获取资源及文化的路径来论证论点。

    C. 第三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大量的史实来证明古老的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相遇交流成长。

    D. 全文主要引用彼得•弗兰科潘的观点,在引用的同时也融入作者自己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选择了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去讲历史,这是对关于“怎么说”和“说什么”历史进行了新的尝试。

    B. 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贸易。

    C. 丝绸之路进行贸易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可见,相互交流是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洗衣妇

    美国     辛格

    ①我们和异教徒①很少接触。我家房子里唯一的异教徒就是那个看门人。星期五落日后,犹太人的安息日②就开始了。他总是站在门边,摘下帽子,妈妈就会递上六个格罗森。

    ②除了看门人外,还有几个异教徒洗衣妇来取我们的脏衣服。我要说的就是她们中的一个。

    ③她个子矮小,衰老干瘪。开始给我们家洗衣服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瘦小单薄,她却有着世代务农的家族才有的力气,不像大多数老年犹太妇女那样体弱多病,身躯佝偻。妈妈总是给她一大包积攒了几个星期的脏衣服,她得把这个笨重的包袱放到她瘦小的肩膀上,走一个半小时的路回到自己家。

    ④她一般会在两个星期后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她洗的每件衣服都烫得平平展展的,像擦过的银器一样闪着光,但价钱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高。她真是了不起。妈妈总会早早地把她的工钱准备好,因为她来一趟实在太远了。

    ⑤那时候,洗衣服可真不容易。她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得到抽水泵那儿去取水。亚麻布衣服要洗得这么干净,需要在水桶里搓洗,在苏打水里浸泡、漂洗,再放到大锅里煮,上浆,然后烫平,每件衣服都得经过十多道工序。最后,还要弄干!为防小偷,衣服不能挂在外面晾干,得拿到楼顶上去挂在晾衣绳上。为此,她不得不和其他洗衣妇争楼顶的地盘。只有上帝知道,她是怎么保证每次把衣服洗完、晾干的!

    ⑥这个老妇人本可以到教堂门口去乞讨或者干脆住进一个安顿贫困老人的地方,可她身上有一种对劳动的热爱与骄傲。她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就得自己承担。

    ⑦那年冬天特别难过,街道被严寒冻住了,不管我们怎么烧炉子,窗户还是结满了霜花和冰条。报上说好些人被冻死了。

    ⑧就在这样的天气,那个洗衣妇——那时她已经快八十岁了——来到我们家。妈妈给她一杯热茶和一点儿面包暖和身子。老妇人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浑身直哆嗦,把手捂在茶壶上取暖,手指因劳累或病痛,骨节扭曲;指甲白得瘆人。妈妈一边数,一边记下衣物。那个包裹比往常的大多了。老妇人把它扛上肩头的时候,整个人都给包裹盖住了。她摇晃了一下,像是要被这重负压垮了。

    ⑨看着老妇人背着如此巨大的包袱,摇摇晃晃地走上冰霜满地的大街,真是一种心灵的折磨。屋外的雪干得像盐粒,空气中飞舞着带着尘土的白色旋风,如同阴魂在寒冷中舞蹈。她能走回沃拉街吗?

    ⑩看着她渐渐消失的身影,妈妈叹着气为她祈祷。

    ⑾通常老妇人会在两个星期,至多三个星期之后把洗干净的衣物带来。可这次,三个星期,甚至四个、五个星期过去了,老妇人依然杳无音信。天气越发寒冷。好几条街道的雪堆得像山坡斜面一样,都可以滑雪橇了。

    ⑿老妇人没有再回来,这对我们简直是个灾难。我们需要干净的衣服换,可我们连她的地址都不知道。她一定是累垮了,死了。我们很伤心,为我们的衣服,也为那个积劳成疾的老妇人。这些年来她为我们勤勤恳恳服务,我们对她已经十分依赖了。

    ⒀又过了两个多月。新的霜冻又开始了,新一轮寒冷又来了。一天晚上,妈妈正坐在煤油灯下补衬衫,门开了,一股小小的白气喷进来,跟着进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包裹,包裹下是站立不稳的老妇人。她的脸白得像亚麻布床单,几缕白发散乱地从包头巾里掉出来。妈妈哽咽着叫了一声。她像一具僵尸般走了进来。我朝她跑过去,帮她卸下包袱。她越发瘦小了,背也更驼了。她的脸更憔悴,那干瘪的嘴和苍白的嘴唇翕动着,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来。

    ⒁等缓过劲儿来,她告诉我们她生病了,病得很重。有人叫了医生。医生又叫人去请了牧师做临终祷告。但上帝还不想召回这个受尽折磨的灵魂。

    ⒂“就因为那些衣服,我躺在床上没法安生,”她解释说,“那些衣服不让我死啊。”

    ⒃“上帝保佑你活到一百二十岁。”我妈妈祝福她说。

    ⒄“活那么久有什么好啊?活越来越难了。我的力气一点点消失——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⒅老妇人一边叨叨着,一边画着十字,抬眼望着天。走的时候,她答应过几个星期再来取要洗的衣物。

    可她从此再没回来。她给我们带来的衣服耗尽了她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力气,现在那个躯体,那个长久以来仅靠着诚实与责任支撑着的、早已衰朽不堪的躯体倒下了。那个灵魂已经归回到了那些神圣的灵魂会合的地方。无论这些圣洁的灵魂在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哪种语言,信仰什么宗教,我都无法想象伊甸园会不接纳这个洗衣妇。

    (有删改)

    [注]①在波兰,所谓异教徒就是波兰基督徒。②按犹太教613条戒律规定这天教徒不能工作,不能做点灯,生炉子等事情,需要异教徒帮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写冬天的严寒,暗示了老妇人靠洗衣为生的艰难,突显出她的坚毅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为老妇人病重、身亡埋下伏笔。

    B. 小说写老妇人四五个星期之后依然杳无音信,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老妇人命运的猜测,也为写老妇人的结局作铺垫。

    C.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艺术。如老妇人先前的精神矍铄与病重后的虚弱惨状对比,巨大的洗衣包裹与瘦弱的老人身形对比,表达了对洗衣妇的同情。

    D. 小说结尾“无法想象伊甸园不会接纳这个洗衣妇”,表达出“我”对洗衣妇的美好祝福与深切同情,也表明“我”与老妇人的亲密关系。

    2.简要分析文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处老妇人“再没回来”,联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已经暗示了这个结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了加强国家竞争实力、培养未来人才,美国近年来不断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尤其是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所占比重,STEM教育风潮在美国正盛。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STEM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是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的综合应用。

    美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出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摘编自《美国“STEM教育”注重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1月07日 22 版)

    材料二:

    STEM教育在中国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各地积极探索STEM教育推进方式,江苏省、深圳市、成都市发布专门文件,大力推进STEM课程,开展试点学校申报和STEM教师培训工作。以“柴火空间”为代表的民间机构活跃在中国STEM教育舞台上。许多学校建立了STEM专业教室或创客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推动项目式学习。二是STEM教育研究呈逐渐繁荣的态势。三是STEM教育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政策。2016年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强调指出,在高中阶段要鼓励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2017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建议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STEM教育。

    同时,STEM教育也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具体来说有:STEM教育缺少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仅仅被看作教育内部的一种理念和方法;缺少打通学段的整体设计,各学段内容与目标不衔接,不利于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标准与评估机制未建立;推进STEM教育时各自为战,尽管形成了一些专业机构和学校联盟,但都是民间的松散机构,无法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合格师资短缺;缺乏国家级项目的示范引领,目前政府倡导的科技类活动和项目由不同部门组织,且不包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评估标准等。

    (摘编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精华版)》)

    材料三:

    图1:2001年1月-2017年5月,以“STEM教育”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查到的研究论文数量

    图2:STEM教育研究论文的类别比例表

    类别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管理

    初等教育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职业教育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工业经济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经济体制改革

    其他

    占比

    36%

    24%

    15%

    5%

    4%

    3%

    2%

    2%

    2%

    1%

    1%

    5%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王素〈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解读》)

    材料四:

    6月 20日-21日,以“新战略、新课改、新高考”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召开。本次大会着眼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导向、新课程改革总体方向和中小学考试评价最新动向,围绕STEM教育理论与政策、STEM课程与核心素养、STEM教育与高考改革、STEM教师专业发展、STEM教育产品与标准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朱宏、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处张拥军处长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建平中学、深圳高级中学、中关村一小、常州虹景小学等数十所大中小学的领导、校长和教师代表共8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会上中关村一小邓老师执教《挑战高塔》,该课例代表STEM课程展示,获得高度评价。

    (摘编自新华网:《首届中国STEM教育大会推动形成STEM教育发展新格局》)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STEM教育”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查到的研究论文数量,从2001年到2016年,总体呈现为稳步增长的趋势,2017年却大幅度下降。

    B. 研究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与2016年的峰值,表明我国STEM教育研究呈逐渐繁荣的态势,但另一方面,对一些重要领域还缺乏关注。

    C. 中国关于STEM教育研究的论文中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占比虽然排名靠前,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

    D. 目前我国STEM研究不够关注应用领域,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工业经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合计只占5%。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STEM教育风潮离不开政府的的重视与支持。美国中小学课程中STEM学科占绝对优势,科学家参与学校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 目前我国政府将STEM纳入国家战略发展政策,各地积极探索STEM教育推进方式,STEM教育研究逐渐繁荣,表明我国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C. STEM教育应该作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而不应被看作教育内部的一种理念和方法,这是目前我国的STEM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

    D. 首届中国STEM教育大会吸引了科研院所、大中小学、民间机构参与,有助于建设跨部门、跨学段、跨领域的中国STEM教育发展共同体。

    3.目前我国STEM教育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对此,政府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清之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①米直,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帅龚茂良以淸之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愿陛下广览兼听,并谋合智,提要挈纲而力行之。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变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之间耳。”改太常寺主簿。丁内艰,服除,通判鄂州。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bì)诸火清之皆谕止之。差权发遣②常州,改衡州。先是,郡装饰厨传③以事常平、刑狱二地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清之叹曰:“此何时也?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岂以酒食货财为勤哉?”清之自常禄外,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至之日,兵无粮,官无奉,上供送使无可备。已而郡计渐裕,民力稍苏。归,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者。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诸生往候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其责者。周必大来视疾,谓曰:“子澄其澄虑。”清之气息已微,云:“无虑可澄。”遂卒。

    (《宋史·刘清之传》有删改)

    (注)①常平:古时用以平抑粮价的粮仓。 ②权发遣:宋代官制,相当于知州。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B.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C.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D.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大侵”是指先侵占后经略,指国土兼并。后由土地推及财产、人口,在国土兼并的含义之外,又附带了掠夺、奴役的含义。

    B. “丁内艰”是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 “公帑”是指公共财产,即国家、政府、公家之财产。

    D. “光宗”是用做皇帝和君主的庙号,是光复之主的庙号。开国君主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清之了解民情,所提救灾措施符合实际。他任万安县丞时,当地发生旱灾,他亲到田间了解旱情;他提出的救灾措施让州里的百姓无论远近均蒙其利。

    B. 刘清之性情刚直,敢于进谏。孝宗向他征询意见,他直陈时弊并劝孝宗在广纳意见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推行;他认为皇上的意愿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C. 刘清之不讨好上级,体恤百姓。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他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废止了这种做法。

    D. 刘清之为朝廷鞠躬尽瘁。他生病时仍关心国事,他的学生前来探望病情,他仍讲论不息,仍为天下事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2)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柑为横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皇树,即柑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用柑树自比,赞誉柑树的美质。“木奴”指的是柑树,三国时丹阳大守李衡曾想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看似寻常,却特别点明“手种”“二百”,表现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

    B. 屈原写诗赞美橘树高洁,这也是诗人喜欢橘树的原因。

    C. 颈联诗人眼见柑树繁花满枝、累累硕果的景象,内心充满希望。

    D. 整首诗语调平淡和缓,但在平缓的语调后面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

    2.诗歌的尾联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之景。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3)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要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睡前靠刷手机入眠”成了我们的生活常态。然而,当你看得不亦乐乎时,你的眼睛却在超负荷作业。当眼睛      时,你可能会患上“干眼症”。

    当我们眨眼时,眼睑就会将泪液均匀涂抹在眼睛表面,形成一层泪膜,滋润我们的双眼。这层泪膜大概能维持10秒钟,然后破裂,再通过眨眼的动作重新在眼表涂布泪膜。但当我们的泪腺不能产生足够的泪液或泪液成分发生改变时,我们的眼睛就要闹‘干旱’,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干眼症,又称为眼角膜干燥症。它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以眼干少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它们的病因有很多,比如眼表面的改变、基于免疫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性激素水平改变等。可在传统观念里,许多人认为干眼不是病。他们不知道严重的干眼症可能发生角膜的神经纤维受损,敏感性减少,视力下降。与此同时,角膜的保护层缺失,眼睛就更容易发炎。接下来,让人      的结膜炎、角膜炎就会      。(       )

    庆幸的是,对此我们并非      。我国在该领域的治疗技术不断突破。现代医学发展下,治疗轻度干眼症的基本治疗方法是补充人工泪液。对于重症干眼症,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颌下腺移植手术(被称为人头上的“南水北调”)。原理是将位于下颌部位、用于分泌唾液的颌下腺取出,移植到眼睛旁边当做泪腺使用,重新为眼睛“供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不知道严重的干眼症可能导致角膜的神经纤维受损,敏感性下降,视力下降。

    B. 他们不知道严重的干眼症可能产生角膜的神经纤维受损,敏感性下降,视力下降。

    C. 他们不知道严重的干眼症导致角膜的神经纤维受损,敏感性减少,视力下降。

    D. 他们不知道严重的干眼症产生角膜的神经纤维受损,敏感性减少,视力下降的后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治疗的话,就会变成重症干眼症患者。

    B. 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就可能完全失去眼泪,变成重症干眼症患者。

    C. 如果及时治疗,就不会变成重症干眼症患者。

    D. 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就可能完全失去眼泪,变成干眼症患者。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能为力       耸人听闻       不期而遇       手足无措

    B. 不堪重负       担惊受怕       不期而至       手足无措

    C. 无能为力       耸人听闻       不期而遇       束手无策

    D. 不堪重负       担惊受怕       不期而至       束手无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现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时候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然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了警后离开。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于是警察成功的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最后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

    法官给予的判决宣言是这样陈述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务不值一提。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文体为议论文,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