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王亚男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纵观中国官僚制度……每经一个朝代,表面好像是多一次重复,多一次‘再生产’,但仔细观察起来,其内容是代有变更。”下列制度符合既是“重复”,又是“再生产”的特点的是

    A. 郡县制度

    B. 郡国并行制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这反映出

    A. 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

    B. 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C. 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 政府部门无任何决策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

    A. 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

    B. 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

    C. 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

    D. 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

    A. 要取消贵族特权

    B. 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 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 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

    A. 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

    B. 主张向西方学习

    C. 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D. 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正逢大饥。他号召富人兴造土木工程,开展宴游活动。官府也翻新粮仓吏舍,日役千人。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下列对范仲淹施政措施的正确认识是

    A. 招民为役以赈饥民

    B. 不恤荒政伤耗民力

    C. 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D. 宴游兴造靡费财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A. 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 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朝地方志记载:“正(德)嘉(靖)以前,仕之空囊而归者,闾里相慰劳,啧啧高之;……嘉(靖)隆(庆)以后,仕之归也,不问人品,第问怀金多寡为重轻。”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

    A. “吏治之坏,根于士风”

    B. “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C.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D. “圣人治吏不治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A.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学家钱穆认为:“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属于“封建政体之创兴”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 宗法分封逐渐瓦解

    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战国以来,郡县制逐渐得到推广,但分封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逆袭。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君主专制影响国家制度变革

    B. 郡县制度还不够完善

    C. 分封制利弊并存

    D.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B.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是古代官吏办理疑难案件时采用的一种方法。这说明古代司法

    A. 缺少私有财产保护观念

    B. 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预

    C. 民事案件没有规章可循

    D. 传统观念影响司法质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北宋时,于州县之上设有更高一级的地方长官监司,但州县长官也可上书直达朝廷,因此,常有知州不满监司之决定,而直接上书要求朝廷重新作出决定的例子。甚至县亦有权在认为本辖区受到不公正待遇之时,向朝廷作出申诉。朝廷允许“越级申诉”的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分化地方权力

    D. 扩大地方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

    A.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B. 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

    C. 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遭破坏

    D. 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近代历史学者蒋廷黻在谈到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材料中的“为福”是指这些条约的签订

    A. 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B. 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

    C. 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D.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收复新疆作战中,清军各军,远者相距三千余里,仓促有事,无所秉承,公文用当时中国最快捷的“马上飞递”方式也需要半个月。为此,左宗棠坐镇大营,下令所属各大军前沿指挥官“相机办理,不为遥制”。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 清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并无统一战略

    B. 左宗棠“缓进急战”的策略卓有成效

    C. 军队的协调性较强是收复新疆的关键

    D. 交通地理深刻影响着战争的作战方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红歌”不是抽象的革命口号,更不是单纯的政治符号。它能够广泛流传而且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内涵。下列几首红歌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归为同一时期的是

    ①《过雪山草地》

    ②《保卫黄河》

    ③《地道战》

    ④《延安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中国兵取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A. 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

    B. 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C. 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D. 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 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 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 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 西方对中国不公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英国伦敦的某杂志上曾经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一个长得奇丑无比的黄柠檬脸小童不自量力地惹火了来自日本的蝴蝶蜂(杂种的意思)》。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其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②其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战败的蔑视

    ③其表明西方仍不愿给予日本以平等的地位

    ④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五年内在湘、鄂、赣区域由政府投资2.7亿余元,建设包括钢铁、煤矿、电冶等12项、30余个大型厂矿……五年后(民国三十年)钢、铁、铜等类产品应满足全国一半以上的需求,特别加大对该地区煤矿的勘探工作……对我国特产而世界急需的钨、锑、锡等,由中央统制对外贸易。”从材料可见

    A. 政府正在为抗日展开经济备战

    B. 政府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建设

    C. 大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D. 中共已完全丢失了南方根据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永乐帝迁都之举,后人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解释。丘濬说朱棣“自北平(即北京)入正大统,遂建都于此”。袁表说:“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郑晓说:“京畿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鱼盐谷马果窳之利,又转漕东南,财货骈集,天险地利,足制诸胡。”

    ——摘编自朱子彦《论永乐帝迁都北京》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燕京作为帝都已历660年之久,当初选择燕京是因为它“握辽漠华夏之中,便于驾驭”。然而现在已时过境迁,辽蒙已同内地。京城也已失可扼守之隘,列强欲以武力相胁迫,扬帆即可入津沽。况且现处海通之世,各国皆争海利,都城靠海便于与各国往来。所以康有为提议迁都至沪苏一带。

    ——摘编自倪侃《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帝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迁都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康有为迁都主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