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4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走吧,”他说,“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 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C. 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D. 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

    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传,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 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C. 太常,古代设置的官职,原来属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礼仪事务。

    D. 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

    B. 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

    C. 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 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读不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九日①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 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 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

    D. 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2.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在《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 “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______,______”的评价。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4)《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

    (5)《过秦论》中写陈涉跻身行伍之间,却能突然起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⑦履至尊而制六合  ⑧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A. ①④/②⑤⑥/③⑦⑧ B.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C. ①④/②⑤⑥⑦/③⑧ D. ①②/③⑥⑧/④⑤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

    A. 劝学(劝勉)   

    跂而望矣(提起脚跟站着)

    博学(广泛)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 闻者彰(清楚)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圣人无常师(固定) 

    河内凶(荒年)

    C. 无贵无贱(没有) 

    兵刃既接(已经)  

    王无罪岁(年成)  

    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D.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复(风尚) 

    画图省识(曾经) 

    秦人开关延敌(迎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为天下笑者,何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非我也,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 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提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         。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        )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 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这些        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 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        的命运,在       之后被人遗忘。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 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人为主。

    B. 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会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C. 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人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D. 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B. 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C. 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D. 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迥然不同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物竞天择

    B. 大相径庭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物竞天择

    C. 迥然不同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大浪淘沙

    D. 大相径庭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大浪淘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启。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启。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2014年中国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

    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

    2016年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为国际储备货币。

    2017年我国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国际合作论坛。

    2018年中国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决定扩大对外开放。

    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你们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