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 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单位:次)。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晋书》

    22

    7

    1

    20

    《北史》

    7

    6

    3

    《隋书》

    21

    19

    3

    17

    《宋史》

    16

    1

    14

    《金史》

    7

    5

    1

    《明史》

    11

    6

    1

    8

    合计

    84

    44

    5

    63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 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 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 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

    A. 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B. 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

    C. 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 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

    A. 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

    B. 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

    C. 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

    D. 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 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B. 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 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 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A. 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 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学者

    主张

    (中国)陈唯声

    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

    (英国)芬利

    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

    (法国)克鲁瓦瑟

    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

    (中国)易建平

    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 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B.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C. 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 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是李少言于1942年创作的木板刻画《挣扎》,该画描绘了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这客观上说明

    A. 日军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

    B. 日军大量掳掠劳动力

    C. 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D. 沦陷区社会秩序混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32年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等阶级,1867年改革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改革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表明英国

    A. 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

    B. 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

    C. 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 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小铁片也有大文化,相较“蓝底白字”的中国车牌照,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如下图)色彩纷呈,五花八门。

    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A. 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B. 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

    C. 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的秩序

    D. 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 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 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 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 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中叶以来,中国商品的规模发展与商业资本的壮大促使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日昇昌”为代表的山西票号,以“汇通天下”为目标,以“诚信”等儒家思想为精神内核,积极借鉴并完善传统商业中的账期制度、合伙制度、无限责任制度、身股制度,为满足城乡百姓经济生活、促进工商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九世纪中期,清政府相继陷入与太平军、捻军的战争之中,南北失联,南方各省饷银入京不畅,清政府被迫同意票号代为汇兑饷银,票号逐渐将承汇清政府饷银或赔款作为主要业务。据统计,1862—1912年的50年间,票号承汇政府金额2.2亿两,利润高达8000万两。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垮台,票号业务量骤减。加上外资银行纷纷来华,到1932年,经历百年辉煌的票号,全国仅剩2家。

    ——摘编自黄鉴辉《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1905年,在考察英国英格兰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后,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府开办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总资本400万两,总行位于北京,在天津、上海、武汉等9处设立分行。与票号主营汇兑业务不同,户部银行还经营收存出放存款、买卖金银、代人收取财物等一般银行业务。此外户部银行还享有发行货币,经营国库的特权。1908年,经户部奏准,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制定《大清银行则例》,进一步明确该行国家银行的性质。

    ——摘编自黄鉴辉《中国银行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票号兴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票号和大清银行的不同之处,并分析票号衰落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作家末广铁肠创作的小说《哑旅行》著于1889﹣1891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晚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日本绅士隐太郎因慕“西文西学最合时趋”,又听得游历西洋的人都有名望,乃乘汽船从日本横滨出发,先后游历了美、英、法等国。期间虽偶有懂外语者或者友人帮助,但因时有失散,或者翻译水平低,导致语言不通,在饮食、居住、交通、游玩等方面闹出许多笑话。在纽约参观蜡人馆时,误以真人为假人;在伦敦,因寻人不遇,险被马车撞倒,还因“Bath”读音不正,误至“Bus”站;去往法国时,又误买了至比利时的船票,复从比利时乘船至法国的加伦,再从加伦转乘火车前往巴黎。虽然多有曲折,但是隐太郎也见识了伦敦的“地底铁路”以及立在当路上的“电信电话杆子”,还有巴黎“男人收税﹣法郎,女人无税”的舞场。在巴黎游玩后,隐太郎乘船取道东南亚,来到当时世界“四大埠头”的末站上海,住进日本人在美租界铁马路开设的东亚洋行,遍游上海滩的风花雪月后,始返回日本。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晚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离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首,“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不仅实现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糜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