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简答题 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

    B. 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

    C. 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 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 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 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

    A. 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

    B. 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

    C. 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

    D. 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 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 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学家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材料反映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

    B. 皇帝制度确立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科举制逐渐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此地区

    A. 水陆交通发达

    B. 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

    C. 商品经济繁荣

    D. 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B. 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 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们编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意图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兼容糅合诸子思想

    C. 保存凸显诸子思想

    D. 控制思想巩固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A. 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

    B. 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

    C. 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D. 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对币制进行彻底整顿:“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或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汉武帝创五铢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帝国时代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秦汉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丝绸、造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领先世界汉朝出现《氾胜之书》

    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6年)

    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主和将军集中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业》

    海外贸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

    从上表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