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致可以表现出三个阶段

    A.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B. 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C.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D.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

    B. 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 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

    D.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 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该日记内容反映出蒋介石

    A. 赞成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主张用暴力手段“清党”

    C. 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已转变成社会主义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 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 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提出了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这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新学伪经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武汉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1年3月奥巴马提名华裔美国人骆家辉“作为美国的最高外交官返回中国”。骆家辉“作为美国的最高外交官返回中国”。必须经过

    A. 参议院批准

    B. 最高法院批准

    C. 中国政府的任命

    D. 选民直接选举通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19世纪3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运动领袖托马斯说:“大贵族在下院有充分的代表权,工业和商业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与力量的源泉,因此,改革这种状况对国家的昌盛极为重要。”为此英国进行了

    A. 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

    C. 1832年议会改革

    D. 责任内阁的设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这里“变革的手段”不包括

    A. 保留了君主制

    B. 改变了国家性质

    C. 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D. 废除了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古雅典人在辩论时,规定发言人不能一次提问题,不能就一个问题发言两次,不能打断别人讲话……这是为了

    ①提高议政的效率

    ②维护会场秩序

    ③为更多的公民提供发言机会

    ④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朱塞佩•格罗索在《罗马法史》中指出:“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能够给上述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A. 习惯法

    B. 成文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规定“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的条约签订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四千年来我们方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革命的开始

    B.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C. 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

    D. 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一战期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爆发在俄国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俄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C.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

    是“国”,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的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

    A. 战略防御

    B. 战略反攻

    C. 战略决战

    D. 解放南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 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列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存在日、俄、中、欧盟几大力量中心

    C.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终极

    D. 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国家成为一支国际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和争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 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C. 西欧和日本的迅速崛起

    D. 新兴的独立国家谋求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图是关于日本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漫画。漫画意在表明

    A. 人们要警惕日本再次发动战争

    B. 日本已经具备“人常”的实力

    C. 日本发展导致其国内矛盾重重

    D. 日本没有谋求政治大国的诚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的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

    A. 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

    B. 在经济援助计划之外进行军事渗透

    C. 以复兴西欧经济为最终目标

    D. 在两极格局中争取占据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45年4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代表团说:“这次战争(“二战”)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材料表明苏联

    A.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利己主义

    B. 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

    C. 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D. 与美国关系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自陈“无碍用兵作战”,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不过,《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力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1984年,一名叫约翰逊的示威者焚烧了一面国旗,还围着火堆唱:“美国,红白蓝的旗帜,我们唾弃你。”该案发生时,已有联邦国会1968年通过的《反亵渎国旗法》,50个州中的48个州有类似法律。1989年6月21日,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判定约翰逊的行为为“象征性言论”,是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这个判决裁定《反亵渎国旗法》违宪。这个结果一宣布,乔治·布什总统立即针锋相对地表态,“烧国旗是错的,大错特错”。美国国会也立即通过了1989年《国旗保护法》,经乔治·布什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随即,有人在国会大厦前烧毁国旗,以示挑战。最高法院再次以五比四、判定,1989年《国旗保护法》也违宪。国会希望通过修宪来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但至今仍未成功。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2)总统、法院在国会的立法权方面相互制衡的表现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促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当今世界,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3)根据材料三,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