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情景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里,主人公担忧与所爱的人余生都不能相聚相守的诗句是“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用“_______”指代有学识的人,用“______”的典故表达热切迎纳贤才的心情。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乡村傍晚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借游览的经历,强调“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

    B. 终期于尽         期:至、及

    C.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D. 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 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 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 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           属:劝酒

    B. 浩浩平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C.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D. 今者薄暮           薄:稀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顾安所得酒乎

    B. ①行歌相答            ②及时相遣归

    C.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以待子不时之需

    D. 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归而谋诸妇

    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 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 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 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忱宇恂如,永乐二年进士。宣德五年,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注)。既毕,复费送部,往反资费,皆科充之。忱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开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征之故苏赋比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不能堪。时宣宗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民始少苏。历宣德、正统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忱尝言:“吴淞江畔有沙涂柴场百五十项,水草茂盛,虫多生其中。请募民开垦,可以足国课消虫灾”报可。其因灾荒请贷,及所陈他利病无算,小者用便宜行之,无所顾虑。正统九年,给事中李素等忱妄意变更,专擅科效。景泰元年,溧阳彭守学忱。明年礼部尚书杨宁言:“妄费罪乃在忱。”言官交章忱,请正其罪。景帝素知忱贤,但令致仕。忱性机警。三殿重建,诏征牛胶万斤,为彩绘用适赴京,言库贮牛皮,岁久朽腐,请出煎胶,归市皮偿库。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勒合:古代文书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B.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C.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D.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忱制定新法,解决欠税积弊。他上任后,召集百姓,调查税粮拖欠原因,得知豪户不肯交纳损耗费,就创设平米法,予以解决。

    B. 周忱降低税额,纾解百姓困境。苏州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他就与况锺研究出官田租税减轻方案,使苏州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C. 周忱屡遭弹劾,被迫辞官退休。景泰年间,杨宁指摘周忱的罪行,谏议官也接连上奏请求定罪,景帝深知周忱贤能,只让他辞去官职。

    D. 周忱处事机警,善尽腐皮之用。周忱建议用库存腐皮煎胶,而后买新皮入库,这既可解决建殿需要的牛胶问题,还能更新库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毕,复赍送部,往反资费,皆科敛充之。

    (2)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 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C. 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

    D. 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

    2.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诗经·氓》中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写驯鸽的飞声,衬托故都秋晨的清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 作者从租破屋、数日光、赏秋草等寻常生活琐事发掘出别样美,这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

    C. 槐树花蕊凋落,最后被人扫走,这让作者联想到美好事物的衰颓与消逝,不禁心生落寞之情。

    D. 作者品味故都秋意时,内心经历了由恬静闲适到失落寂寞,进而转为凄凉悲伤的复杂过程。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两段文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攼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节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当时北大学子求学目的的功利性,蔡元培向他们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旨在改变这一风气。

    B. 蔡元培身为校长,但不以尊长自居,称北大学子为“诸君”,且言辞间充满长者对晚辈的关爱与劝勉。

    C. 面对外界对北大的批评,蔡元培认为不必争辩纠缠,应当自省自修,做到问心无愧,批评自然就会消弭.

    D. 选文大量使用文言词语句式,夹杂一些白话口语,既古朴典雅,又含委婉,体现了演讲的对象意识。

    2.请简述选文的论述思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②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③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⑥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睛,它们就开始吹奏。

    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⑪而我呢?

    ⑫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⑬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⑮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⑯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父亲的东篱”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联想到土地、劳动、诗意与美,显得朴实而又厚重,打通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B. 第①段作者说“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又说“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并用“露水”“青草”等意象描述阅读感受,旨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 第⑨段作者用“抚摸过和问候过”“轻轻松了土,培了土”等细节,描写父亲在田园劳作的情景,妥帖而有情味,表现了父亲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

    D. 文章在叙述作者回乡见闻的基础上,突出了他的内心感受与思考,是为了与他在都市生活中的心灵境况相对比,借此表达对自我的审视和批判。

    2.本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3.文章第⑦段与下面的选文相比,在景物描写上有何异同?请简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鸟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赴日本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后,强烈意识到在全球电波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已___________。回国后,他便提出相关构想。从1994年构想提出,到2016年FAST(俗称天眼”)工程建成启用,从选址、预研究、立项到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再到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模型试验二十二年磨一剑,作为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的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        的精神和毅力,(     ),取得了令世界_______的骄人成绩。FAST的建成,将为科学家探寻未知宇宙和生命起源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刻不容缓     坚贞不渝     刮目相看

    B. 十万火急     坚贞不渝     另眼相看

    C. 刻不容缓     坚忍不拔     刮目相看

    D. 十万火急     坚忍不拔     另眼相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天眼”终于建成

    B. 终于让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眼”建成

    C. 终于建成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眼”

    D. 终于建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天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是培英中学写给家长和学生的倡议书画线处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倡议书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

    见字如晤!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它们侵占好多土地,污染空气和水源,产生安全卫生隐患……造成的种种危害不容忽略。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子孙后裔,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吧!从正确分类、投放、处理生活垃圾开始,让我们努力争创卫生城市,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培英中学

    2018年10月10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搭乘公交地铁,坐进网约车或者骑上共享单车,似乎已经不太能想起,曾经主要靠自行车代步的时光;当我们打开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接收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可能已经淡忘了,我们的祖辈父辈曾经只能靠纸和笔学习的经历…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变迁,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我们的身边,改变无处不在。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受?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