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null 1 题,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1 题
  1. 《中国人的奋斗》一书介绍:“令孙中山沮丧的是,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这表明

    A. 当时中国思想革命落后于政治革命

    B. 推翻清朝是当时革命的最重要任务

    C. 辛亥革命的失败,导致了军阀割据

    D. 孙中山倡导的革命脱离了中国国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转到安全的、受到保护的帝国市场,帝国因此作为缓冲避免了锐意创新的需要……长此以往导致了其经济的衰落。据此可知,英国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B. 科学技术的滞后

    C. 过分重视国内市场   D. 对殖民地的依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 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 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 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

    C. 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D. 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

    A. 分封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 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 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 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 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 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 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 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 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 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7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在武汉军事会议上建议:“在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这段材料最能说明国民政府(  )

    A. 制造国共摩擦   B. 重视正面战场抗战

    C. 轻视共产党敌后抗战   D. 重视敌后游击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    B.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

    C.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    D.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近代文人胡祥翰在《上海小志》中写道:“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火柴而火石淘汰,有纸烟、雪茄而水烟、旱烟淘汰。”材料旨在说明(  )

    A. 近代社会的进步   B. 西方文明的危害   C. 生活方式择优选用   D. 社会习俗的变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梦粱录》(宋代)记载:“官司(即政府)和雇,支给钱米,反胜于民间雇请工钱,而工役之辈,皆欢乐而往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政府雇工的工钱比民间多   B. 表明市场经济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C. 官营手工业讲究诚信经营   D. 技术精良的匠人乐意进入官营工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97年上海举办了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某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 政府积极推广西方的生活方式

    C. 西方舞会与中国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 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今浙江省、江苏省境内,古代曾有越、吴等国存在,其直接来源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实业救国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

    A. 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 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 实业泛指农工商业,重点在工业   D. 办实业既可救贫致富,又可富国御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的阐释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早期启蒙”模式;②“冲击—反应”模式;③“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 唐宋时期、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C. 义和团运动、国民革命、维新运动   D. 明中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清末新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 定期朝见周天子 B. 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 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 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土地所有制变更   B. 分配方式调整

    C. 生产关系变革   D. 生产规模缩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某一时期,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与各地农民交流,他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苏维埃)”。 换句话说,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为缓和与农民的矛盾,列宁采取的措施是(  )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补充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

    B. 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 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D.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20世纪80年代不结盟,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中国对外政策变化随着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

    B. 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 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 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的依据是   (     )

    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同时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然而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梨洲”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民主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说明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并进。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从现实出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顺应民意,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材料二 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好使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则两利,离则两伤”的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

    (3)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设想?他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