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基础知识综合 1 题,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课内阅读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作文题 2 题
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2020年是天坛建坛600周年。学校开展“天坛”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学案上的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坛又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丹陛桥”相   ①   ,整体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祭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表演。天坛建筑   ②   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文化内涵丰富深邃,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祈(qí)   乐(lè)     B.祈(qǐ) 乐(lè)

    C.祈(qí)   乐(yuè)     D.祈(qǐ) 乐(yuè)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①连   ②弘   B.①连   ②宏

    C.①联   ②弘   D.①联   ②宏

    2.下面是学生志愿者为参观活动写的部分讲解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天坛建筑中暗藏着许多数字象征。祈年殿柱子的数目,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甲)中围和外围相加为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加上内围为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为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圜丘共分三层,据统计(乙)每层石阶、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之说。更让人赞叹的是,上中下三层台面直径之和为四十五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

    (1)在上面文段的(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甲)分号      (乙)冒号      B.(甲)句号      (乙)逗号

    C.(甲)句号      (乙)冒号      D.(甲)分号      (乙)逗号

    (2)结合语境,在上面文段的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圜丘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强调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B.天坛建筑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强调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C.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以天坛建筑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D.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以圜丘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3.物理老师讲解了“三音石”声学现象的机理。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笔记,他不能确定(甲)(乙)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请你根据下面两则资料,帮助他选择两个语句,依次填入(甲) (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三音石是从皇穹宇正殿门外石阶下向南数起的第三块石头,处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站在三音石上击一次掌,可以听到三个击掌回声。这么神奇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研究者们根据回声定位法,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三音石回声机理:第一个回声是  (甲)  ,由于是平面反射,故回声较弱;第二个回声是  (乙)  ,虽经历了两倍半径的路程,但由于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故回声较强;第三个回声是第二个回声再一次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一共经历了四倍半径的路程,虽然也是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但传播过程中衰减较大,故回声较弱。

    (资料一)

    老师提供的示意图

    一音石(C1处)、二音石(C2处)回声机理示意图

    (吕厚均等《北京天坛声学现象三种机理解释比较研究》,有删改)

    (资料二)

    老师提示的三个语句

    ①由击掌声波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第一次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

    ②由击掌声波被东、西两配殿墙、墙基反射的叠加回波会聚到原处形成

    ③由击掌声波沿钝角三角形的三边被回音壁有效墙面连续两次反射后会聚到原处形成

    A.(甲)②      (乙)③ B.(甲)③      (乙)①

    C.(甲)②      (乙)① D.(甲)①      (乙)②

    4.同学们在神乐署凝禧殿观看了“中和韶乐”的演出。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中和韶乐”的解说词。请你结合这段文字,简要概括“中和韶乐”的内涵。(不超过35字)

    “中和韶乐”源于周代的雅乐,明朝之初经重新改组而得名,教习和表演于天坛神乐观 (乾隆时期改称“神乐署”)。它在明清两代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等,是典型的宫廷音乐。 “中和”出自《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修养达到了中正平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韶乐”,借名于舜时的乐曲《韶》。韶者,绍也,颂扬舜能继承尧的美德和治道。儒家认为“韶乐”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被“中和韶乐”的演出深深震撼,对儒家学说创始人_______(人名)欣赏《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5.下面是四位同学观赏园中四棵古柏后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莲花柏            问天柏           迎客柏           人字柏

    A.莲花柏树干环状丛生,好似盛开的木莲花,为庄严肃穆的天坛增添了许多趣味。

    B.问天柏苍劲挺拔,树顶的两个枯枝一垂一扬,那是屈原在张牙舞爪地质问苍穹。

    C.迎客柏慈眉善目,面带微笑,热情地展开双臂,拥抱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

    D.人字柏树干下分上合,似“人”顶天立地,谁能说这不是天地造化的大手笔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在《三国志·吴主传》中,陈寿评价孙权“有勾践之奇”,是英雄中的佼佼者。宋代词人苏轼就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比孙权,尽显豪放;辛弃疾则借用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入词,热情赞颂了孙权的胆识气魄,也暗示了自己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写于作者失意闲居之时,借助对现实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尾句还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壮词是语言、形象、内容、情感各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请结合词中画线句,说说你对壮词特点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内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黑白相间   挑拨离间

    B.衣食所安   死于安乐      国泰民安   转危为安

    C.战于长勺   其一犬坐于前   毁于一旦   喜形于色

    D.公将鼓之   何陋之有      不速之客   置之度外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甲)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理【解析】
    这句话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现实,为后文鲁庄公一系列的鄙陋表现作了铺垫;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处理。

    理【解析】
    这句话体现了鲁庄公“只要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观点,而且得到了曹刿的认可。

    (丙) 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理【解析】
    这句话阐释了鲁军等待齐军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说明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

    3.执政者“取信于民”才能有所作为。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取信于民”在唐太宗身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结果。

    (链接材料)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敕令自首, 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冑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即唐太宗李世民。②[擢]提拔。③[资荫]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④[流]流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你读过的名著中,哪个人物可以作为你的“引路人”?请结合这个人物的经历,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影响。(1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玉进入上古仪式,形成巫——玉——神——灵的合一整体,玉也因此成为上古文化的核心,成为神性、德性、美性的三合一。巫在仪式中,既代表天地之神,从而具有神之灵,又代表部落方国之王,从而具有人之德。神性和德性是内在的,通过玉器才能体现出外在美。先秦之后,玉主要从两个方面成体系发展:一是朝廷的美学体系,二是士人的心灵体系。前者是以帝王为核心的朝廷冕服体系。他们冠上有冕旒,腰带上佩玉带钩,光彩照人的组玉佩从颈项下垂至腰或膝,在视觉上呈现出名副其实的“玉人”形象。后者是   ①   。《礼记·聘礼》中就讲了玉的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张法《玉:内外合一的最高之美》,有删改)

    (材料二)

    玉温润而泽的属性,不仅是君子温和敦厚品德的载体,而且也是女性温柔、美丽、坚贞的象征。《全宋词》中涉“玉”诗篇大多都和女性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词婉约风格的形成,体现了玉文化对宋词婉约之美的建构。

    《全宋词》中“玉”语汇描写内容及出现次数统计表

    描写内容

    出现次数

    示例

    女子面部

    约121次

    玉貌、玉面、玉容、玉颜、玉脸、玉齿、玉屠、玉颊

    女子手足

    约190次

    玉纤、玉指、玉笋、玉手、玉尖、玉葱、玉趾

    女子肢体

    约212次

    玉体、玉腕、玉肌、玉臂、玉肩、玉骨、玉腰

    女子情态

    约65次

    玉箸(女子眼泪)、玉筋、玉娇、玉软、玉困、玉瘦

    女子佩饰、用品

    约111次

    玉钗、玉环、玉簪、玉搔头、玉玲、玉珥、玉步摇

    女子住所

    约114次

    玉楼

    (袁晓聪《论玉文化对宋词婉约风格的建构及其意义》,有删改)

    (材料三)

    明清两代的绘画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器也随着文人画演进,出现了诗、书、画并茂的图案。如明代青玉松荫策杖斗式杯,其玉白地黑章,两面刻有苍松及松下策杖的老者,另外两面刻着诗句、落款,堪称一幅淡墨山水人物画,受“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画风影响明显。   ②   ,和田青玉花卉纹龙耳活环瓶、和田青玉茶花山雀宝瓶、和田白玉山水兽耳瓶等作品镌刻的花卉、禽兽、松石、山水、人物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观者大有赏玉如读画之感。

    (许家德《明清玉文化初探》,有删改)

    (材料四)

    在中国当代,玉文化在人文、经济、美学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玉文化中“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友爱风尚,“冰清玉洁”的高洁情操……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   ③   ,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等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珠宝首饰消费国和重要的珠宝加工中心,珠宝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玉文化历史悠久又独具魅力,必将成为助推珠宝玉石行业发展的新源泉;玉器取材于自然,雕琢于工艺,将材质美、工艺美和人文美有效结合,在美学上的价值非其他珠宝和器物所能比拟和代替。

    (蔺小清《中国玉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删改)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以德比玉      ②清代玉器上雕刻的这类图案就更多了      ③结合

    B.①以德比玉      ②雕刻上这些图案的清代玉器就更多了      ③契合

    C.①以玉比德      ②雕刻上这些图案的清代玉器就更多了      ③结合

    D.①以玉比德      ②清代玉器上雕刻的这类图案就更多了      ③契合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和表格,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阅读上述四则材料,说说你对中国玉文化有了哪些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长江涛》,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涛

    刘泽民

    ①去庐山,绕道武汉,是因为与黄鹤楼有约。下了车,已到凌晨,虽然已是全身疲惫不堪,却还没点睡意。在候车室略事休息,就打听去黄鹤楼的车次及发车时间。

    ②夜色朦胧中就乘第一班车去了武汉港码头。草草地安顿了行装,匆匆地吃了早点,又急急地回到黄鹤楼的脚下。号称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渐渐地在晨曦中现出倩影。啊!不愧是江南名楼,那精美的造型,那橘黄色的色彩和谐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美,雄踞于蛇山之上,在摩天大楼林立的武汉三镇,依然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③我怀着景仰而又热切的心情,踏着崔颢、李白们的足迹,登上了黄鹤楼。看过粉壁上的几首闪着熠熠光芒的诗,更觉这楼历史悠久,文采飞扬,不同凡响,确实是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上。

    ④举目远眺,三镇奇景尽收眼底。也是老天作美,长烟一空,艳阳初照,晴川阁在绿树掩映中眉清目秀;汉阳树在林立的楼群间叠青淌翠;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似乎被冷落了,可也历历在目。孟浩然的孤帆不见了,大概已去了烟波浩渺的扬州。雄伟壮观的江轮,穿梭在宽阔的江面上,雄浑的汽笛鸣奏着时代的雄伟豪迈。武汉长江大桥、二桥横跨南北,锁住一江澄碧。大桥如长虹卧波;二桥在淡蓝色的晨霭中不甘寂寞,耸起两个入云的铁肩,肩着两座金字塔型的剔透的山儿。

    ⑤江面波澜不惊,一江水无语东流。

    ⑥我卷在如五彩长龙的人流里,被裹挟着奔跑,终于进入江轮,真正投到朝思暮想的母亲河的怀抱。找好铺位,安顿了行装,又奔到甲板上。虽说是“波澜不惊”,也照样有涛。涛峰不高,不尖,呈沙丘状,瞬息万变。峰上有鳞状波纹,不甚清晰,也瞬息万变。江涛似乎怀着希冀,前呼后拥地奔腾着。

    ⑦到黄冈,耐着性子也坐不住了。苏轼的一词、二赋激荡着我的心,激起长江一样的涛。

    ⑧想到要见到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要领略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真真有点不能自已。

    ⑨于是,江轮在光天化日下前行,没有苏子与客泛的舟儿,没有“出于东山之上”的月儿。那美妙的境界却在脑际幻化出来,天高气爽,苏子邀二三子,乘一叶扁舟,泛于曾“烟焰涨天”的大江之上,御爽爽清风,抱朗朗明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酒酣兴浓中,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扣舷而歌,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的半入青天半入云的余音袅袅,真是进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苏子毕竟豁达,在“羡长江之无穷”的怅然之后,能将其变者与不变者透视,先哲出人生的至理,与“大江东去”的浩歌逸飞千古。

    ⑩江涛依旧,无“惊涛拍岸”的壮阔,无“卷起千堆雪”的雄奇!

    ⑪至九江,已过“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望浔阳江头,无殷殷红叶,无瑟瑟荻花;江边,更无仙乐缥缈中的小舟,倒有一高亭耸立于江畔,在如水的月光的笼罩下,露出飞檐翘角的俏丽。人说,那是白司马的琵琶亭。

    ⑫噫,那湓浦口的小舟,那青衫湿了的司马,那怀抱琵琶的商女,大概都在那神秘的亭里吧!

    ⑬耳旁似有韶音,一忽儿莺歌燕语,一忽儿如泉咽溪吟,一忽儿如珠落玉应……

    ⑭江涛依旧,凝神仄耳,却寂寂无声。

    ⑮大地淌出乳汁,一滴滴汇聚起来,成汩汩小溪,汩汩小溪汇聚起来,成浩浩大江。波涛是大江的脸面,是大江的风景。

    ⑯长江涛从唐古拉山汹涌而来,汹涌出一支豪壮的歌,汹涌出一幅奇丽的画儿。

    ⑰长江从洪荒时代汹涌而来,流过荒蛮,汹涌出文明。大浪淘沙,淘尽了芸芸众生,也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

    ⑱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有的微而又微,有的银光灿灿,千万朵浪花前呼后拥,描绘出一幅辉煌、一幅灿烂、一部春秋!

    崔颢是哪朵?李白是哪朵?苏轼是哪朵……

    ⑳大江无语,回眸一笑,仍在滚滚向前!

    (有改动)

    1.文章第③一⑭段写了作者以黄鹤楼为起点,沿长江东行,寻找诗文中景象时的所见所感。阅读这部分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游踪及所寻

    心情或感受

    登黄鹤楼,寻崔颍、李白诗中景

    激动、美妙

    至九江,寻白居易诗中景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⑲段画线语句的理解。

    3.本文语言生动、典雅。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语言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0年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今天,我们在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时,更应该牢记:             

    (甲)

    ②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乙)

    ③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看来,我们每一个人更需要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需要更多一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敬畏母语,敬畏文字,敬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

    ④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比如,正确使用成语,可以提高语言和文章的水平和档次,而滥用谐音、随意篡改,不仅破坏了语言规范,而且降低了语言和作品的社会效益,实在是得不偿失。

    ⑤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⑥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融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佳话。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⑦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有改动)

    1.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下面这段文字适合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2019年,《咬文嚼字》发布了“十大语文差错”,“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也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敷衍糊弄的作风。

    3.“骑乐无穷”“衣衣不舍”“默默无蚊”……这样的“广告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出现,也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2 题
  1. 电脑重启,运行更平稳;友谊重启,感情更深厚;梦想重启,行动更坚定……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重启。请以“重启”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请从木兰的家人、战友、织布机、战马等人或物的视角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扩充细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