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材料作文 1 题,情景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 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 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 “生命的价值在于百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愆期(qiān)   譬如(bì)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àn)

    B. 吐哺(bǔ)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ù)    自我徂尔(cú)   匪夷所思(fěi)

    C. 不遑(huánɡ)   象弭(mí)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ǐ)

    D. 桑葚(shèn)   棠棣(dì)       裙裾(jǜ)     咥其笑矣(xì)   载歌载舞(zǎi)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 参差斑驳   相形见拙   锋芒必露 滥竽充数 B. 言笑宴宴  契阔谈曣  如法炮制  蓊蓊郁郁

    C. 芳泽杂糅   中流抵柱   汗流浃背 乌雀南飞 D. 没精打彩  沧海一栗  不径而走  否泰天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B. 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 为人父母者,需要多多审视自己的家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背影。

    D. 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语言修辞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生动。请选出下面最能表达当时情境的句子。

    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和朋友黄庭坚对月赏梅。苏轼之妹苏小妹走过来,面对此景,不禁吟诵出“                  ,”二人倾倒。

    A.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B. 轻风吹细柳,淡月照梅花

    C.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D.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的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 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B. 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 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 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 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对的一组是

    A. 不思其反 (反省) 忧心孔疚(内疚)

    B. 怨灵修之浩荡(荒淫无度) 忍尤而攘诟(不堪侮辱)

    C. 枉用相存(问候对方)久在樊笼里(比喻官场)

    D. 少无适俗韵(享受)还顾望旧乡(顾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句子里不存在倒装现象的一组是

    A.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 謇朝谇而夕替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抢红包”是近几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

    你对此有何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下列句子。

    ①《氓》中受尽虐待的女子终于在最后发出了生命的呐喊,“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集中展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②《离骚》中作者用女人来喻朝中的小人,“_________ ,__________”这些小人诽谤诬蔑我高尚的人格。

    ③屈原“_________ ,__________”在文中坚定地表达了即使被肢解也要坚定志向不改初衷的愿望。

    ④《短歌行》“_________ ,_________”中作者原写姑娘思念情人,现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⑤《归园田居》里作者意欲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的心情。

    ⑥《荷塘月色》中作者见到叶子底下是“______________,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营造了一个梦幻静谧的月下荷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他在《楚辞章句》中激烈反驳班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

    1.对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 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C. 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D. 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 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C. 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 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3.下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 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C. 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D. 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芦草之思   王巨才

    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道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

    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

    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

    B. 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而突出芦草的价值。

    C. 文章第四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D. “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的这句话,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

    E. 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2.四至七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题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祐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以礼法为家,世闻。第进士,调寿安尉。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性刚直,遇事不回。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

    帝崩,衮入临,遣从吏扶立殿墀上,祐甫指之谓众曰:“臣哭君前,有扶礼乎?”衮不胜怒,乃劾祐甫率情变礼,挠国典,请贬潮州刺史。德宗以为重,改河南少尹。子仪、泚言祐甫不宜贬。帝以衮罔上,以衮河南少尹,而拜祐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衮当国,凡奏请一杜绝之,惟入第乃得进,然无所甄异,贤愚同滞焉。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邪?”对曰:“陛下令臣进拟庶官,夫进拟者必悉其才行,如不与闻知,何由得其实?”帝以为然。

    淄青李正己畏帝威断,表献钱三十万缗,以观朝廷。帝意其诈,未能答。祐甫日:“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若正己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洽士心;若不用,彼自敛怨,军且乱。又使诸藩不以朝廷为重贿。”帝曰:“善。”正己惭服。时议者韪其谟谋,谓可复贞观、开元之治。

    甍,年六十,赠太傅,谥曰文贞。故事,门下侍郎未有赠三师者,帝以其有大臣节,特宠异之。

    (节选自《新唐书崔祐甫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B.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C.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D.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主,是最早的已故之人的替身物。用木简单地剥雕成人形木偶,以象征死者,上书死者姓名及图案,用以长久祭拜。

    B. 三师,是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也称“东宫三师”,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也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C. 藩,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民政、财政,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相抗衡。

    D. 缗,绳子的一种,先前用它来串联物品,后来也用此种绳子穿铜钱,因每串一千文,故“缗”也指一千文钱即一贯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祐甫深谙谋略。李正己假献巨款试探朝廷,崔祐甫劝皇帝顺水推舟,一举多得, 广受称赞。

    B. 崔祐甫深受宠遇。他的建议,多被皇帝重视,死后依然破例以门下侍郎追赠太傅, 尽享殊荣。

    C. 崔祐甫唯才是举。他秉政时只要是人才,就举贤不避亲旧,凭公正行事,选拔了大批人才。

    D. 崔祐甫性情刚直。他多次与宰相常衮交锋,毫不退让,故意激怒常衮,终被贬为潮州刺史。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

    (2)(课内文言文)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张说,著名文学家,曾任唐玄宗的宰相。

    1.诗中“_____和“______这两个地域的代称,照应了诗题中的“幽州”一词 。

    2.颈联的场面描写与下列诗句中所用的表现手法最相似的一项是

    A.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C. 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

    3.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喜”字的情感内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