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 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 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 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 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D. 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最能说明

    A. 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 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 甲午中日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 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济困境从此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实现这一局面应归功于

    A. 苏格拉底 B. 梭伦

    C. 克里斯提尼 D. 伯利克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 西汉

    B. 秦朝

    C. 东汉

    D. 明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 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 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 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 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抗日将领在评价某战役时指出,这一行动的伟大意义在于“我们反攻了敌人,振奋了华北的人民……摧毁了敌人的据点,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锻炼了八路军”。该战役是指( )

    A. 平型关大捷   B. 淞沪会战

    C. 百团大战   D. 孟良崮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非法行动来回避的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个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这一情况出现在

    A. 甲午中日战争后

    B. 黄花岗起义后

    C. “预备立宪”后

    D. 义和团运动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政令统一的需要

    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对太平天国兴衰的研究中,学术界对石达开争议颇多。如果要研究这个人物,最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是(   )

    A.太平天国运动文献资料            B.小说《太平风云》

    C.关于杨秀清的史学论著            D.中学历史教科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说明他

    A. 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国情

    B. 认为俄国当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认识到俄国现阶段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D. 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过渡指明了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是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 清政府统治结束

    B.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C. 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

    D. 南京光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19年5月的《蔡元培复政府慰留电》中写道,“大总统、总理、教育总长钧鉴:……学生举动,逾越常规,元培当任其咎。政府果曲谅学生爱国愚诚,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元培亦何敢不勉任维持,共图补救。”由此可见蔡元培

    A. 否定五四运动

    B. 认为应该大力弘扬五四精神

    C. 认为学生运动虽不合法但合情

    D. 认为五四运动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为了录取而“冒籍”的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个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移民制度的僵化

    B. 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 户籍制度不合理

    D. 录取名额地区间的差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美国宪法之父汉密尔顿在美国制宪会议上说:“所有的社会都分成了少数派和多数派。少数派包括富人和出身名门的人士,多数派包括人民大众……应该使少数阶级在政治上享受特殊永久的地位。他们可以阻止多数阶级的骚动……人民!人民是一个大野兽!”这表明汉密尔顿主张

    A. 实行三权分立

    B. 总统由民众选举

    C. 限制民众权力

    D. 限制政府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A.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 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个雅典成年男性公民,下列事情不可能做到的是

    A. 被选举为执政官

    B. 领取工资

    C. 和妻子一道参与讨论城邦的重大事务

    D. 参加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 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内阁   D. 设立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873年,一法国商人为买丝绸同一中国商人发生矛盾,失手将中国商人打死。对此法国商人的审判程序,主要应该依据

    A. 《南京条约》

    B. 《各国律例》

    C. 法国法律

    D. 大清律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卢沟桥事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末“新政”的推行

    B.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B. 带有笼统排外思想

    C. 具有彻底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D. 义和团容易被清政府所利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故宫百科知识》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所体现的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两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2)概括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3)以上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议会)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W.白芝浩

    (1)材料一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指的是什么?这种政体的特点是什么?通过这种设计,“控制者”最终处于什么地位?

    (2)材料二表明,英国的权力中心在哪里?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一一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分)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