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有道德。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习俗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例如,我国夏、商时代奴隶主有用人(奴隶)殉葬的习俗,以后封建主有用俑殉葬的习俗,而到了近代就连俑殉葬的风气也消失了。社会继承以往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秩序为标准的,都要考虑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诉求。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入乡随俗”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服从他人的习惯,会使当事者不舒服。而“移风易俗”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否定一种习俗,时间会更长久,过程也会更艰难。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在众多社会控制形式中,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

    B. 法律和习俗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都能提升人们的精神。

    C. 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人们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同。

    D. 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强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B. 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冲突都是由习俗冲突引起的,与个人无关,比如在公共场合吸烟、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

    C. 习俗能否被继承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利益和秩序,奴隶殉葬习俗的变化和消失印证了这一点。

    D. 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倡导“入乡随俗”和“移风易俗”要并驾齐驱来控制现实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说明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互相促进,使用得当。

    B. 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从本地的习俗,可见习俗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C. 避免社会歧见和纠纷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国外要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做到入乡随俗。

    D. “移风易俗”是一个艰难持久的过程,因此绝对要把“移风易俗”摆在社会控制的首要位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山之名

    李存刚

    县城往北,靠近山脚的地方是一片狭长地。能凿平的地方都被凿平,开垦成水稻田。冬天里种下油菜,到春天,高过人腰的油菜开了花,满世界金黄。油菜收割后开始种稻,翻耕过后稻田蓄起水,明汪汪的水面映着蓝天,顺便把大岗山和梅子岭也纳入其中,成为一张超级画框里最具生机的组成部分。

    沿着田埂往山脚走,眼看着去路就要被山挡住,道路突然向大岗山脚一拐,一条小溪静静蜿蜒眼前。小溪对岸,梅子岭陡峭的山体上突显一片山坡,长满各色杂木和萋萋荒草。山坡四周,凡能开垦的地方都被勤勉的农人开垦成耕地,种上庄稼,独独小山坡荒芜着。如斯多年,像光洁的皮肤上突兀生着一块疤瘌。

    谁都不会想到,老韩会一眼瞧上这块疤瘌。老韩是个水果种植能手,曾自行钻研出一种嫁接技术,既容易操作,又有极高成功率,因此获得市里的科技进步奖,并得以更大范围推广。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老韩经常接受外地同行邀请,去现场教授他独特的嫁接技术。人们猜测,可能是老韩厌烦了四处奔波忙碌,也可能是这块无名山坡在老韩眼中有着常人未能发现的独特价值。

    老韩先是在靠近溪边的山脚盖起了一间茅屋,接着将山坡上的杂树和荒草一一砍除,露出光秃秃的山体。人们这才发现,无名山坡陡峭不说,还七七八八堆满乱石,心里于是更加明白,无名山坡之所以一直像块疤瘌一样存在,实在是因为太缺少作为土地的天资。铲除杂草树木之后,老韩便埋头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山坡:那些裸露的巨石是不会动的,勉强能平整的地方千方百计整理成平地,实在不能平整的地方,就在斜坡上挖出一人宽的梯步,铺上条石或者水泥沙石。老韩觉得还缺少什么。站在茅屋前,抬眼望着光秃秃的山坡,老韩明白了,山坡上还应该有一条路,于是着手修起路。也就一人多宽,过小溪,自茅屋边到山顶,依着山形,盘曲而上,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接着,老韩开始在山间挖掘小土坑。看着山间星星点点、不断出现的新土堆,望着老韩不断挪动的身影,人们隐约知道了,老韩是要在山坡上种树。等老韩哼哧哼哧背着桃树苗,一棵棵栽种下的时候,人们才确切知道了,老韩租赁下无名山坡就是为了种桃,心中暗暗竖起大拇指。山坡如此贫瘠,也实在只适合种桃。

    桃树起先都是弱不禁风的幼苗,第二年春天,便蹿到齐腰高,又过了两年,便高过人头,蔚然成林了。是桃树就得开花,春天里,满山满坡,红艳艳一片。最先看到花开的,自然是一直在溪旁茅屋里深居简出的老韩。可在老韩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现在开花,不久之后挂果。老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后是沿溪而居的村民。满山的桃树刚刚挺起花骨朵儿,眼看着有了开花的意思,村民们便抑制不住不断高涨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将消息传到了小溪以外的世界。很多人于是知道了,县城北边小溪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种满桃树,开满桃花。傍晚时分散步,或者周末外出游玩,便三三两两踩着县城北边的田埂,穿过油菜花丛,去无名山坡看桃花。也不知是谁先叫出来,无名山坡渐渐小有名气,人们再去,就都直截了当地说:走,去桃花山。

    去的人渐渐多起来,老韩又在半山腰桃林里平整两块地,修几间屋子,摆上木桌和杯盏。木桌上可摆茶杯,也可放碗筷。茶叶是采自溪边野生绿茶,绝对纯天然之物,价格却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五元一杯。而碗里的吃食,便是满地奔跑的鸡。这样一来,人们去桃花山是更加有的放矢了:春天里看桃花,春末夏初吃新桃,没花看没新桃吃的时节,就在桃花山上转悠,累了坐下来要杯茶,背靠桃花山,满眼青山绿水,随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饿了可就地点杀活鸡,凉拌、清炖、红烧、爆炒……白宰、椒麻、药膳、五香……随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有多少次去桃花山,我已经记不清。但见到老韩的次数却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春天,那时候我对老韩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脚步一跨过小溪,踏上桃花山的土地,我就不断地搜寻老韩的身影,只觉得看谁都像却又不敢确定哪位就是。一问才知,老韩一早就提刀出门了。我一惊,问干什么,回答的人指了指开满桃花的山顶:呐,在除杂草呢!

    最近一次就在秋天。去桃花山的游人明显比平常少,去的时候,老韩正端着烟杆,坐在小溪边的茅屋门前,吧嗒吧嗒地抽烟。我问老韩:来人这么少,你就不担心?老韩笑了笑,大约明白了我问的是他的收成问题:怕啥?谁都不来,山不还在这里么!我点点头,不再言语,心下却不得不承认,老韩说出的是一条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真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1段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农田美景图,为全文奠定了明快绚烂的色彩基调,为下文写像疤瘌一样的无名山坡做铺垫。

    B. 来桃花山的游客增多之后,老韩搞起了农家乐,说明老韩很有经济头脑,很早就开始打算在这片山坡上发展副业。

    C. 老韩是水果种植能手,桃花山上的桃树经他侍弄,开花、挂果顺理成章,当漫山遍野的桃花开放的时候,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D. 文章以记叙为主,间有描写,偶用修辞,如“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坡上小路的弯曲、山形的复杂。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第4段详写老韩整理陡峭多石的无名山坡并种上桃树的原因。

    3.“我”去见老韩印象最深的有两次,这两次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韩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

    材料二:

    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公众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着高度的尊敬和强烈的自豪,但对自身文化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了解得不够,可见公众对于传统文化仍处在“认同高、认知低”的窘境。

    B. 图表显示,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的认同度较高,可见公众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C. 分析图表可知,文化交流较文化借鉴、文化竞争得分高,这绝对表明公众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展现了巨大的影响力。

    D. 文化自信含义中各维度得分图呈现出当前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新状况,这有助于政府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现实这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阶段,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

    B. 材料二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C. 材料三指出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D. 要成为一个既有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必须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再熟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培养民众文化自信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鲍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帝报曰:“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永平五年,坐救火迟,免。后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贵。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帝纳其言。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余。

    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

    (选自《后汉书·鲍昱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B.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C.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D.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指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中的“除”。

    B. 践天位,践,登上;天位,天子之位。践天位指皇帝登基,与“践阼”意思相同。

    C. 薨,古人讳言“死”,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去世的委婉说法不同,也有指死而复生,如“崩”指帝王或王后之死,“薨”都指诸侯之死。

    D. 儒,指读书人,学者,如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的是学问渊博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昱为官有方,受到提拔。鲍昱担任沘阳长时,施行仁政,境内安定,荆州刺史上表奏明他的政绩,他受到提拔。

    B. 鲍昱关心民瘼,谨守职责。鲍昱在汝南任太守时,在汝南的河流上游修建水闸和石砌的水渠,使水量常年充足,百姓可灌溉更多的农田,生活也因此富足。

    C. 鲍昱敢于进言,得到采纳。建初元年,遇大旱,皇帝问鲍昱如何消灾,他大胆进言,说这是冤狱不平所致,应当释放无辜的人,让生者死者各得其所,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鲍昱家风良好,子孙敬老。鲍昱的儿子鲍德在南阳当太守时,尊敬赡养老人;孙子鲍昂,衣不解带服侍患病多年的祖父,鲍昱死后,他守孝三年,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

    (2)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

    王之道

    一饷凝情无语,手撚梅花①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注)①梅花: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无梦令”,代表作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B. 前两句说明主人公不是终日销凝、闷闷不乐,而很可能是攀折梅花忽然间触景生情。

    C. 第二句用典,其中“何处”二字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撚”梅枝,彷徨不已。

    D. 前四句写女子对心爱的人的思念,末三句采用补叙和插叙的方式写对心爱的人当初乘舟离去的不舍。

    E. 这首闺情词着重点在于对人物心理和外貌的刻画,语言精妙,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离惜别之情。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程东因为跟人打架,早早辍学,他踏进社会后仍不消停,最终,他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代价。

    ②扶贫大会上,听了扶贫小组组长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县扶贫办领导精神一震,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③“五一”小长假期间,郑州天朗气清,前来城郊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旅结合,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④卢永根教授怀瑾握瑜,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让学校用这笔钱款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⑤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丢掉漆园吏的微职,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⑥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虽然构成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但查获的鹦鹉因为尚未卖出,所以王鹏最终被改判为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左右。

    B.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妖猫传》试图再现长安盛景,花了6年之久的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城”,来开掘与时代气象相结合的内容。

    C. 旅游业改革发展需要秉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以机构改革促动供给侧改革,从浅层相加转向深度相融,让旅游强国的大文章有诗意更有温度、有远方更有未来。

    D. 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奔赴雄安这片热土,期待干出一番事业,更见证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开启又一段辉煌的旅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是张教授对职业教育的刍议,大家应该多讨论、多研究。

    B. 森林音乐节在仙湖植物园举行,听众如聆梵音,享受不已。

    C. 老板,在公司这三年,蒙您错爱,我感受到了慈父般的关怀与温暖。

    D. 父亲写信劝儿子不要报考军事院校,结尾说:“望你钧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艺术,是需要留白的。齐白石93岁时给艾青画了一幅水墨画,画中一只青蛙往河里跳时,一条后腿被草缠住了,______,更显现出青蛙那种急于挣脱的心情,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当然,______,每个有成就的画家,都懂得“画外音”的作用,都懂得留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但看到这幅画的人,______,这种给我们想象空间、以无胜有的艺术,就是留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人照顾,缺乏长辈的疼爱。小可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因此小可缺乏长辈的疼爱。中国扶贫基金会针对留守儿童的情况启动了“童伴计划”项目,为每个村的留守儿童找一个“童伴妈妈”。该项目目前正在四川和贵州试点,之后各省都会陆续加入该项目,加入之后,每个留守的孩子都将得到妈妈般的关爱。

    ①小可虽然是一个留守儿童,却不一定缺乏长辈的疼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开学第一课》是央视与教育部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至今已经承后了十一期。每年,教育部办公厅都会发文要求各地中小学精心组织,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共同观看。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由于请来一些抹粉、描眉、涂着鲜艳口红的“小鲜肉”、“流量小生”作助演嘉宾引发吐槽与争议。有人称之为“娘炮”,认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到国娘”。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疆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还有人说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