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材料分析题 2 题,单选题 2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后,张謇1926年)与陈炽1900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张赛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农为尤要”,农工商为一个整体。鉴于中国地城广大,自然条件各异,他提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着手兴办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以便在作物品种的引进、改良、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赛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农、工、矿、商之间缺一不可,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富民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调查后,发现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在于农学之不兴,所以有必要择国外农学之精要,开阔农民眼界,用西方机器改良农业。在此进程中,“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官为经理,绝不能相与有成”。他强调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总之,两人关于农业发展既有共识,又各有所长。

    ——摘编自羌建《张謇与陈炽农业观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与陈炽农业观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賽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进行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并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学者

    主张

    (中国)陈唯声

    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

    (英国)芬利

    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

    (法国)克鲁瓦瑟

    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

    (中国)易建平

    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 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B.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C. 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 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

    A. 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

    B. 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

    C. 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选项

    第一步

    第二步

    A

    观点:“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证据:伯里克利的言论

    B

    观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

    证据: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

    C

    出示图片:《十二铜表法》模拟图

    结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诞生

    D

    出示史料: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异同

    结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D.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B.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C.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D.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代诗人卢照邻有诗评武则天“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闱。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中有“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元代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中有“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据以上关于武则天的评价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武则天

    A. 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B. 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C. 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D. 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

    A. 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

    B. 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

    C. 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

    D. 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家族礼俗

    A. 解决了宗族内部的矛盾

    B. 具备了国家法律的权威

    C. 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D. 束缚了宗族成员的个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 以农为本意识逐渐弱化

    B. 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D.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B. 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C. 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A. 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

    B.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C. 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

    D. 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读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7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推断

    A.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B. 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 民族工业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 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

    A. 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

    B. 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

    C. 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

    D. 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认为:“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由此可见,该学者

    A. 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

    B. 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

    C. 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

    D. 坚持西学为用,变革器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B.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 清政府积极主动迎合民主潮流

    B. 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

    C. 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

    D.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是李少言于1942年创作的木板刻画《挣扎》,该画描绘了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这客观上说明

    A. 日军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

    B. 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C. 日军大量掳掠劳动力

    D. 沦陷区社会秩序混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的权力

    人大常委会名称

    行使时间

    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

    1983年

    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

    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

    1993年

    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

    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2000年

    A.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B. 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C.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A. 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B. 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C.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

    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系

    伙伴关系

    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

    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

    A.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实行“一边倒”战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下列主张与此相似的是

    A.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B. “美德即知识”

    C. “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

    D. “信仰即可得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北京”的演变

    先秦

    在周武王封燕以前,“燕”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了,又称为蓟

    秦朝

    广阳郡

    汉朝

    西汉称广阳国,东汉称幽州

    金朝

    被称为中都大兴府,后来又有了大兴县

    元朝

    设为大都路,成了首都

    明朝

    明初设立北平府;明成祖迁都北平以后,北平改称为“京师”,原京师还保留首都地位,被称为南直隶、南京,京师就被称为北京

    清朝

    官方一直称现在的北京为“京师”,但无论官方民间,习惯还是用北京

    民国

    初年,北京继续作为首都而存在;1927年,南京成为首都,北京改名北平市

    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定在北京,北平改称北京

    ——摘编自葛剑雄《地名、历史和文化》

    从表中提取有关“北京”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