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可以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而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B. 俄媒称,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俄罗斯卢布和中国人民币金融业务建立新的支付系统,此举旨在降低贸易中的汇率风险为目的。

    C.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持续攀升,成为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唯一国家。

    D. 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其腹地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中国学生来说,“聋哑英语”是英语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平时看不懂英文原版电影,因听力水平不高,对英文广播不知所云。

    ②芳芳是位德艺双馨的作家,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作只是雕虫小技,修养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③裴玉林努力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用笔爽利,挥洒自如。尝试在传统水墨与色彩的融会上做有益的开拓,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④近日,客户赵女士给平安人寿牡丹江公司送来一面锦旗,以此表达她对平安人寿快捷、优质理赔服务以及诚实守信、一言九鼎的感激之情。

    ⑤据英国《太阳报》报道,一男子意外被困在装有自动取款机的屋里,情急之下不得不写纸条求救,然而,许多人以为这是一场恶作剧而安之若素。

    ⑥一线电视综艺节目冠名费的起步价已经过亿,大投入大产出也已经成为电视投放市场的规律。面对巨额冠名费,很多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在座谈会上,主编对同学们说:“本刊对希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会鼎力相助。”

    B. 朋友的儿子考取了大学,大伟对朋友说:“令郎金榜题名,可喜可贺!”

    C. 记者对一位老教师说:“先生迟暮之年,仍躬耕三尺讲台,实令后学感佩!”

    D. 一位公司老总打电话给另一公司负责人说:“下午,我将莅临贵单位洽谈合作事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萤火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而得名并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__________?萤火虫能发光是因为它们有专门的发光细胞。萤火虫发光这一现象,__________。其中,萤火虫发光要传递的最重要的信号是求偶。现在,这个美丽物种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减少。这是环境给我们的一个忠告。__________,它们只能在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有了一起起血淋淋的事故的警示,自己开车出行的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交通事故;不出交通事故就能保证自己在外的人身安全;自己在外平安,父母在家才能过上安逸的生活。

    ①不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就不会出交通事故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

    李捷

    ①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

    ②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

    ③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④“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⑤“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⑥“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⑦“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⑧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B.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C. 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

    D. 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 ②段紧承①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C. ③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④⑤⑥⑦⑧段。

    D. ④⑤⑥⑦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B. 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 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D. 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

    门开了。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

    “这是谢主任家吗?”

    “对,对。”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

    “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您夫人呢?”客问。

    “上班去了。”主答。

    “您母亲呢?”

    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

    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

    “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

    “请喝茶。”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

    “谢谢。”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

    “她不在……”

    “回老家去了?”

    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一时无话。

    “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

    “你……还有事吗?”

    “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

    “他成绩如何?总分多少?”副教授顺口问道。

    “五百一十九。”

    “不错呀。”

    “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我不知道……”

    “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考区?考卷号码是多少?”

    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

    “还有事吗?”写罢,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

    “没、没了。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很抱歉。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

    “好,我这就走,这就走。主任,你准备去哪呀?”

    “招生。”

    “您亲自出马?那、那太好了。”

    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谢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

    C. 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D. 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2.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3.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院士申泮文: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当一辈子教书匠

    7月4日0时42分,著名教育家、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在天津逝世,享年101岁。

    直到6月28日目睹申先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申泮文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车云霞始终觉得,先生虽年事已高,但头脑始终非常清醒,“应该没问题”。

    申先生的女儿告诉车云霞,6月27日晚申先生呼吸困难,“喘得厉害”,那是他近期出现的第四次心梗。

    即使这样,车云霞依旧没想到噩耗来得这么快,就在6月中旬,申先生还曾亲手在纸上写下两位自己最喜爱的弟子的名字,希望把她们唤到身边,其中一个就是车云霞,另一个是在上海交大任教的王文华。

    “那天先生精神非常好,他坐在床上,倚靠在床头跟我聊天,我趴在他左侧耳边大声说话。他能听清。车云霞知道,先生的心始终在教学上。他说现在学校里的事情自己都很清楚;他惦记着教学改革和自己没上完的课;在能下床的时候,他还让人把电脑搬进病房;写字台上总堆着厚厚的资料,他的头脑一刻不停地在思考。

    这位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中,1940年毕业,从此开始了70余年的教师生涯。2005年,申泮文入选“中国十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

    申泮文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学校和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建议他静养,但他太想念讲台,年过9旬坚持重回讲台。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连楼道里都站满了学生,“他的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乱,衣服整整齐齐,他像时钟一样准时出现”,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并坚持站着讲完。

    申先生像是个“越活越年轻”的传说。越是上年纪,越是活得“潮”了起来,像极了他对自己毕生研究的化学学科的理解,“没有一门科学能像化学这样创造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科学”。

    他像个年轻人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飞速穿行,“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他93岁开博客成为最高龄的博主。取名“申泮文教育家博客”。宣讲教育改革主张,还因化学本科课程的名称该叫“普通化学”还是“化学概论”的争议,在网上发千字文,认真且不失风度地与网络名人方舟子精彩过招。

    “如果不是申先生,可能我都不会去学计算机。”车云霞记得,古稀之年的中先生曾邀请美国学者到南开大学培训计算机,要为中国的化学教学引入计算机技术,“那时候整个学校都没有几台计算机。”

    80岁那年。他自学电脑,给车云霞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到电脑里去”,要让学生们像玩游戏那样学化学。在老师的影响下,当时计算机零基础的车云霞从开关机开始学起,跟学生一起上基础课程。了解DOS操作系统的性能,学习程序代码编写。

    2001年,中国第一部化学多媒体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高校推广。主持评比的中科院院士朱时清评价这套软件说:“属国际一流先进水平,代表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人生的最后几年,申泮文最关注的还是教学改革,他最后承担的项目课题是关于“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旧不断询问改革的进展。车云霞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该怎么改,哪里需要改,还有哪些增减,先生都要一字一句跟我说,事无巨细。”

    相关链接:

    毕业于西南联大的申泮文,亲眼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他曾在南开园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历史图片。以此来纪念日军轰炸南开50周年受难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又亲自打印了13张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后一片废墟的照片,连同自己手书的“南开儿女奋起反抗”一并悬挂起来,号召学生牢记历史,报效祖国。

    申泮文说:“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化学和爱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车云霞是申泮文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鉴于先生平时的状况,即使目睹申先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也还认为先生这一次能够扛过去,不会死去。

    B. 申泮文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曾入选“中国十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指导研发出国际一流先进水平的《化学元素周期系》软件。

    C. 由于申泮文注重仪容仪表,守时准点,年过9旬还坚持站着讲完课,所以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连楼道里都站满了学生。

    D. “没有一门科学能像化学这样创造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科学”,这是申泮文对自己毕生研究的化学学科的理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 93岁之际,申泮文开博客,成为最高龄的博主,还邀请美国学者到南开大学培训计算机,正是他越是上年纪,越是活得“潮”起来的表现。

    B. 申泮文用自己的“潮”思想影响和带动着他的学生,提出“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到电脑里去,要让学生们像玩游戏那样学化学”。

    C. 申泮文一生爱国表现在三点:在南开园内展示自己珍藏的历史图片,亲自打印13张南开大学被炸毁后一片废墟的照片,号召学生牢记历史。

    D. 申泮文具有独创精神,不畏权威,曾因化学本科课程名称问题的争议在网上发千字文,与网络名人方舟子精彩过招。

    E. 申泮文的一生虽然只干了两件事:化学和爱国,但这两件事却让申先生无怨无悔地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成为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

    3.申泮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幹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日:“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明年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

    (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脩”即十条干肉。古代诸侯大夫相互馈赠的礼物,也指学生初见教师时奉赠的礼物,引申为学费。

    B. “粮糗”即粮食。“糗”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可以直接食用,有捣成粉的,也有不捣成粉的。

    C. “属文”即能够诵读文章。

    D. “象简”即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父亲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由推辞。

    B. 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想法,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 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 种放退隐后晚节不保。他注重个人享受,广置良田,禁止百姓在自己所居山林砍伐采摘,甚至诟骂驿吏,所以舆论对他评价不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①

    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䴔鶄鸂鶒②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近侍③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才力④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⑤?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杜甫称郑八丈为南史,是对他的认可。②䴔鶄(jiāojīng):水鸟。鸂鶒(xī chī):水鸟。③近侍,即左拾遗。④才力,一作“文力”。⑤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

    B. 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委婉。

    C. “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

    D. “此身那得更无家”意谓诗人为了国家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显示了献身精神。

    E. 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2.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2) 《短歌行》中曹操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人生短暂“_______”,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用“_____,______ ”感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