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 尊重社会契约   B. 强调商业道德

    C. 保护居民财产   D. 遵循市场机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B.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 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 均主张“中体西用”

    C.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 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7—1978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这说明

    A. 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

    B. 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

    C. 两种经济形态共存和竞争

    D. 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B.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 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这表明当时

    A. 苏联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技术

    B. 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

    C. 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D. 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美国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

    B. 美国对国际和平的维护

    C. 两极格局之下弱势苏联的妥协

    D. 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 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C. 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 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 可看出经济重心的转移

    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奋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与盲人卖花女的的“悲与喜”“笑与泪”。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力即将归还于人民。”《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高峰。

    ——摘编自盛祥瑞《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监察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德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美国与国联分离的现象,重入世界强国。英法选择了妥协退让来满足对和平的愿望。1935年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进入莱因兰地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鲸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威逼波兰,凡尔赛体系的和平之梦从建立到破灭只有20年。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拟定了《大西洋宪章》,拉开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经过三年的酝酿磋商,新体系创建者们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共有36国提出了1200件修正案。“鉴于旷日持久的战争苦难使人们几乎普遍渴望建立一个国与国关系的新基础”,创建者们确定了“轻重缓急次序,即在战时重点创建联合国,战后再处置战败国”。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使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规模的大战,甚至其崩溃也是通过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实现的,这无疑是给体系创建者们最好的“奖赏”。

    ——摘编自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和平之梦”破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美国

    1937—1945年

    中华民族积极抗击日本侵略;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

    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依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8.25亿美元。

    1945—1949年

    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国共两党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关贸总协定成立;提出了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九原则

    1950—1980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发表;“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材料为20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