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情景默写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情景默写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 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2)韩愈《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 “   ____________”,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疑问;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 “_________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 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C. 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 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 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D. 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 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 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D.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 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 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D. 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 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 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D.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3.根据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给出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然后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一次的拆迁机会白白地错失了。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现实,“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撑。

    B. 房屋拆迁后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宋玉生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C. 小说运用语言、细节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形象地刻画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D. 宋玉生“等拆迁”等了大半辈子,小说以其为视点,暴露了浓缩的众生相。

    2.小说的叙事角度新颖,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说这样叙事的好处。

    3.小说中说,“宋家宝的提议好”好在哪里?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史成,迁户部。景灵宫成,迁礼部郎中。

    后二年,徙邓州,又徙襄州。属岁饥,大发公廪,不足,竦又劝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万斛,用全活者四十余万人。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徙寿、安、洪三州。洪俗尚鬼,多巫觋惑民,竦索部中得千余家,敕还农业,毁其淫祠以闻。诏江、浙以南悉禁绝之。

    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当太后临朝,尝上疏乞与修《真宗实录》,不报。既而丁母忧,潜至京师,依中人张怀德为内助,宰相王钦若雅善竦,因左右之,遂起复知制诰,为景灵判官、判集贤院。

    竦雅意在朝廷,及任以西事,颇依违顾避,又数请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庆历中,召为枢密使。谏官、御史交章论:“竦在陕西畏懦不肯尽力,每论边事,但列众人之言,至遣敕使临督,始陈十策。尝出巡边,置侍婢中军帐下,几致军变。元昊尝募得竦首者与钱三千,为贼轻侮如此。今复用之,边将体解矣。且竦挟诈任数,奸邪倾险,与吕夷简不相能。夷简畏其为人,不肯引为同列,既退,乃存之以释宿憾。陛下孜孜政事,首用怀诈不忠之臣,何以求治?”

    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策累以属之。多识古文,学奇字,至夜以指画肤。文集一百卷。其为郡有治绩,喜作条教,于闾里立保伍之法,至盗贼不敢发,然人苦烦扰。治军尤严,敢诛杀,即疾病死丧,拊循甚至。尝有龙骑卒戍边郡,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竦。时竦在关中,俟其至,召诘之,诛斩殆尽,军中大震。其威略多类此。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B. 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C. 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D. 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领,兼任官职的意思。与之意义相同的还有“兼”“判”。

    B. 户部,是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负责全国税收、土地、户籍、接待外宾等事务。

    C. 斛,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D. 起复,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未满期而重新起用,称作“起复”。也可以指降职或革职后重被起用。文中指的是第一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竦聪敏,有才华。他多识古文,学习奇字,写文章辞藻华丽,经常执笔朝廷大典的策书。

    B. 夏竦体恤民情,祛除社会流弊。在襄州,他开仓赈灾,又以身示范,带领本州大姓捐粟救灾。在洪州,他采取措施,祛除当地尚鬼的习俗。

    C. 夏竦才智过人,但反复无常,世人以他为奸邪。庆历年间,被召为枢密使,但谏官御史们交相上奏,认为不能任用他。

    D. 夏竦治郡有方,治军严厉。他在任州郡长官时,用立保伍之法,控制了盗贼的行为。他诛杀剽掠的士兵,让军中大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丁母忧,潜至京师,依中人张怀德为内助,宰相王钦若雅善竦,因左右之。

    (2)竦在陕西畏懦不肯尽力,每论边事,但列众人之言,至遣敕使临督,始陈十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四句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明心境,语言的形象性及概括力极强。

    B. 颈联描写了诗人远离京师,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天,举杯畅饮,无所拘束。

    C. 尾联所写的山中野老实为诗人自己,道出了诗人愿作一名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

    D. 本诗描写了纯朴幽雅的山野景色,情感怡然欢欣,似有田园牧歌风味,令人耳目一新

    2.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暑期某学校学生研学团队所作的解说词,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改正。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莅临八达岭长城游览!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感到荣幸之至。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极具精华的部分,以苍茫的风光名闻天下,很多游客也以“不到长城非好汉”来激励自己。近几年,已有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长城的崇敬之情。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同上路,一睹长城的风采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8年,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中日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功能”的调查,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中日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情况(数据为百分比)

    (1)与日本高中生相比,我国高中生电脑使用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根据上表情况,请对我国高中生的网络学习提出一条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忙而感到生活的沉重,有的人因为闲而活得压抑。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追求无止境的向上,而是在追寻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