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语言应用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厚遇之,为之延誉。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改左拾遗。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况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锡。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驿书言边事曰:“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书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明年,移睦州。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向学。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上书请封禅。以本官知制诰,寻加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锡上章,有“调变倒置”语,忤宰相,罢为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坐稽留杀人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后徙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复论时政阙失,俄诏直集贤院。至道中,复旧官。

    咸平三年,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以锡应诏。还朝,屡召对言事。

    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居安思危,在治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赠工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田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B.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C.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D.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谏官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监督政府官员的言行并向皇帝报告。

    B.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 “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的名称,是当时朝廷常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职位。

    D. “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个科目,后代往往视为非常设之制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锡因谏受赏,诚心侍君。田锡上谏后,受到皇帝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劝他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认为侍奉国君就得竭尽诚心。

    B. 田锡治理有方,扭转风气。田锡任睦州知州时,原先睦州人阻扰礼教,田锡建造孔子庙,并请求朝廷拿经书图籍发给学生,从此睦州人立志求学。

    C. 田锡有诤臣之体,直言时弊。田锡批阅奏章时不回避时弊,受到皇上和宰相称赞,都说田锡“得争臣之体”,后来田锡曾连上八道奏疏,直言朝政的得失。

    D. 田锡忠心耿耿,受到褒赠。田锡遗表劝谏皇上,皇上看了颇为感动,认为像田锡这样的谏官不可多得,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杨徽之宰峨眉,厚遇之,为之延誉。

    (2)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水平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个地区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也代表这个地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已被反复证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或者人的科学素质是直接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对有效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科学素质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构成这一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决定着它的发展状况,并影响着未来。我们应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2018年9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9月17至19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置“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分议题,大会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重要科技组织的积极响应。

    有人说,科学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核动能”。那么,科学素质,则是事关人类命运的“吗引擎力”。小到微信朋友圈的食药谣言,大到引力波区块链等时壁技术……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标配”。历史而言,17世纪晚期科学革命和19世纪初工业革命,对应着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澎湃现实。有数据称,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现已达到27万亿,大体占GDP的30%左右,占GDP增量60%多。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素质成为美好生活的软实力。

    (摘编自2018年9月6日光明网《科学素质是开启未来的“高能钥匙”》)

    材料三:

    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8.47%。近年来,针对重点人群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显现,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差距缩小,向着良性发展,具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水平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民众基础。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进一步解释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方,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是转型发展中或科学素质提高中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摘编自2018年9月6日中国网《中国科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8.470%》)

    材料四:

    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乖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才能更高更壮美。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科学普及的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2017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刊文《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B. 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现代生活中,你将寸步难行,成为时代的弃儿。

    C. 截至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如果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有10%,那么国家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D. 加强科学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的思想,在中小学阶段应重视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才能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B.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其发展依然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发展有差距。

    C. 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在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上所做的努力。

    D. 科学普及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而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0%,青少年是主力。

    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当下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住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镇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四、以诗文娱情遗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

    五、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伐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任,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

    B. 司马相如《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后,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士人献诗求仕。

    C. 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诗歌在西周就已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D.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为了求仕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提出总论点,中间是五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

    B. 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C. 文章以《尚书》《左传》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

    D. 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

    B. 《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

    C. 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

    D. 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笔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 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B. 文中作者对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C. 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对汪曾祺小说的批判色彩。

    D. 这篇散文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

    2.结合文本,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3.请指出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高校书法社新任社长的简短就职演说,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每个社友,大家好!今天能当选为书法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从小学起,本人就光顾各类书法比赛,并多次荣获大奖,有一定书法功底,今天被选为社长,我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大家在练习书法过程中,我一定不吝辅导。也希望大家务必配合我的工作,我们齐心协力把书法社办好。谢谢大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拟写一则说明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白头吟(节选)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①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注)①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开篇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美好的人格,也喻指纯洁无瑕的爱情,意蕴丰富。

    B. 第三句中有两意”与下文“一心人”形成对比,揭示出现实中的爱情与期待中的爱情矛盾的状态,表现出女主人公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 “东西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东”字的意义。“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是女主人公设想别后自己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如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

    D. 凄凄”四句忽然一笔宕开,说一般女子出嫁总是悲痛而又伤心的啼哭,但女主人公认为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很幸福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分别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写女子在看到“氓”前后不同的表现,可见她爱“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定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他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常常喜欢对历史人物做二元对立的选择,无意中就忽略了文化人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文化性格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如胡适、鲁迅的文化人格中,有追求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以及自由民主精神,但胡适在对公平、公正、平等诸多理念的追求中所形成的那种达观、宽容、平静、深邃的风格,与鲁迅为真理________、不惜自我牺牲并敢于自我剖析、直面人生痛苦而意气难平的那种________式的呐喊与抗争的精神,_________,两人的精神、人格魅力反而更加清晰。二人__________,共同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生动局面,并构筑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核。但胡适与鲁迅的新与旧、中与西、精神与物质、保守与激进、革命与反动,这些贯穿于中国现代化之命题,将继续困扰我们。鸣呼,胡适、鲁迅其价值意义殊非言语能简单道断,(    ),这是文化的悲剧,还是我们的悲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共有,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

    B. 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

    C. 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都有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

    D. 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共有,都有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其生命底蕴的真谛常人很难道尽

    B. 常人很难道尽其生命底蕴的真谛

    C. 其生命底蕴的真谛亦非常人所可尽道

    D. 非常人很难道尽其生命底蕴的真谛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出生入死   面目可憎   相互映衬   相反相成

    B. 赴汤蹈火   面目可憎   欲盖弥彰   相辅相成

    C. 出生入死   金刚怒目   欲盖弥彰   相反相成

    D. 赴汤蹈火   金刚怒目   相互映衬   相辅相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村头有口大井,井旁有棵大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每天清晨和傍晚,鸟儿都会看到村里人络绎不绝地来打水。喝过这水的人都会称赞这井水甘甜醇美。

    鸟儿对大井说:“你为村里人提供了这么甘甜的井水,他们真应该好好感谢你!”

    大井谦虚地说:“我正想好好地感谢村里人呢!”

    他们从你这里取走了甜美的井水,”鸟儿奇怪地问,“你还要感谢他们?”

    “你说得不错,”大井又答道,“我为人们提供甘醇的井水,但也正是人们不断地来打水,使井底新鲜的活水不断地涌来,才证我始终充满着青春活力!”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