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6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6 题
  1. 下列不属于宋夏和议相关的史实是(  )

    A. 元昊向宋称臣

    B. 宋给西夏岁币

    C.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D. 北宋派兵镇压西夏起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世纪前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金,并且迅速强大起来,灭掉辽,随后又灭掉(  )

    A. 北宋   B. 南宁   C. 西夏   D. 后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1世纪前期,西夏建立。它的建立者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元昊   C. 赵匡胤      D. 完颜阿骨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岳飞在哪一个地方大败金军主力(  )

    A. 燕京   B. 兴庆   C. 郾城   D. 临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电视剧《贞观长歌》曾创下很高的收视率,下列现象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是

    A. 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B. 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不己

    C. 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D. 唐太宗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当时著名的瓷都是(   )

    A. 开封 B. 广州 C. 景德镇 D. 洛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派武将担任地方的知州 B.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C. 武将主持国家的军政大事 D. 扩大了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赵匡胤 D.李世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赢得各民族拥戴,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 唐高祖

    B. 唐玄宗

    C. 武则天

    D. 唐太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A. 宋朝重武轻文 B. 宋朝重文轻武

    C. 从军死伤几率大 D. 从军收入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反映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作用是(   )

    A. 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 方便了隋炀帝南巡

    C.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加强了北部的边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武则天的无字碑,意为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评价最恰当的是 (  )

    A.统治时期,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B.重用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打击政敌,任用酷吏,奢侈腐化,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对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人口增长,在谁统治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面属于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①曲辕犁

    ②筒车

    ③水排

    ④耧车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A. 《大唐西域记》 B. 《金刚经》

    C. 《西游记》 D. 《史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诗圣指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杜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赞普是对我国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唐太宗曾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使他得以实现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   )

    A.举荐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赏赐有功之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宋 B. 辽 C. 西夏 D. 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这反映了(  )

    A. 农业发达 B. 手工业发达

    C. 商业发达 D. 对外贸易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国家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读图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是谁开凿的?

    (2)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3)请按顺序写出从①到③先后需要经过运河哪几段?

    (4)这条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进入了哪一盛世局面?

    材料二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2)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出现,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元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列举一例即可)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4)材料四中罢丞相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中央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南方的转移。

    材料二  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材料三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开始南移?何时完成?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请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4)宋朝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在重要港口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说出当时海外贸易的范围。

    (5)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请你对当今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一个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